69年前,刘、张特大贪污案报送中央,主犯处决后他们的后代如何?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14 08:16

原创 69年前,刘、张特大贪污案报送中央,主犯处决后他们的后代如何?

2024-12-03 16:15

发布于:天津市

前言

图 | 刘青山和妻子范勇,长子刘铁骑、次子刘铁甲的合影

“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反贪污、反浪费一事,实是全党一件大事,我们已告诉你们严重地注意此事。”

——毛主席

尽管毛主席对此三令五申,可还是有一些干部在进城后没能抵住诱惑,成为了权力的奴隶,比如说刘青山、张子善之流……

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缘起

在拿枪的敌人面前,刘青山、张子善不愧为英雄的称号。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却对自己放松了约束,刘青山甚至公然爆出这样的粗话:“老子拼死打江山,现在享受点又算得了什么?!”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业待兴,国民经济十分困难,而刘青山却决心在此时大搞“机关生产”。

在资产阶级思想的严重侵蚀下,刘青山、张子善为满足自己腐化享受的生活需要,凭借职权盗用救灾款、治河款等巨额款项,他们勾结奸商,从事非法经营活动,使国家损失高达21亿元(旧币)。

图 | 刘青山

刘、张二人在生活上铺张浪费,作风上专制独裁,他们的行为很快引起张子善副手李克才的强烈不满,李克才多次予以告诫,可他们根本听不进去,一意孤行。起初,刘青山、张子善对李克才还算客气,后来则干脆孤立了他。

要知道,凭借刘青山、张子善在天津的职权,他们可以说得上是只手遮天,李克才孤掌难鸣,只好要求调动,可即便是这条路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对方堵死了。

无奈之下,李克才曾借着去省里开会的机会,直接向省领导反映了这个情况,却没有得到回音。

一直到1951年夏天,河北省委决定调动刘青山、张子善的工作,可当时他们都想留下,到后来一度发展为互相拆台的地步,他们之间的内讧引起了省委的警觉,不过省委当时还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

此时,李克才认为刘青山、张子善的关系已经变质,便向省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薛迅当面揭发了他们的问题。李克才表明,自己实在无法与刘、张二人继续共事,如果上级不能马上解决这件事,请求将他调离天津,这时,省委主要领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调谁走也不能让李克才走!

图 | 李克才

薛迅党性很强,曾被毛主席称赞为“女中豪杰”,她对李克才揭发的问题很重视,并向省常委会议汇报了这一问题,这才使得刘青山、张子善问题开始被“正式列入议程”。

不久,一个调查组奔赴天津地委机关展开调查,调查组的工作处于保密状态,从10月中旬到月底,他们花了近半个月的时间,对刘、张二人的情况进行了初步的了解。

11月2日,调查组向省委监察委员会写了书面报告,其中这样写道:“我们认为天津地委机关生产中的问题,是很多而严重的,建议省委及早考虑解决。”

1951年11月21日,在一次布置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工作的会议上,面对824名与会代表,李克才首先揭发了刘青山和张子善贪污腐败的问题,发言足足有一个小时之多。李克才发言后,天津地区各方代表也纷纷予以揭发,这种情况一度让参会人员感到震惊。

后来,有关部门报请华北局批准,11月29日,张子善在会议期间被依法逮捕;12月2日,刘青山出国考察回国,途经天津火车站时也被依法逮捕。

29日,一份标有四个“A”字的特级电报由华北局传达到党中央,毛主席看到这份电报是在30日凌晨,他看后十分生气,并罕见地在批示中用了严厉警示性词语:“警告”、“必须严重地注意”、“须当作一场大斗争”;且多次用“必须”、“须”等词语强调必要性。

图 | 毛主席在中共中央华北局关于刘青山张子善案件的报告上批示

当日,毛主席又亲自给华东局、福建省委发出电报,并告各中央局、各大军区:

“应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一样的重要。”

胡乔木送来了关于刘青山、张子善罪行报道的新闻稿,并注明拟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毛主席看完稿件,提笔在新闻稿上批示:“照发。应于30日见报。”

在当日发表的报纸中这样写道:

他们要把天津地区的党变成贪污罪犯们的驯服工具,这就是刘青山、张子善贪污事件特别严重的地方,这一点,也正是曾经是革命者的刘青山、张子善身败名裂、背叛党和背叛人民的根本原因,正是河北省的党组织必须把刘、张贪污事件作为重大教训的意义所在,正是我党必须坚决把刘青山、张子善开除出党并交政府依法制裁的理由。

经过研究,华北局向中央提出了处理刘、张的意见,他们同意对刘、张处以死刑,并且在后面增加了一条“或缓期二年执行”的建议,希望在中央决策时能有回旋的余地。

图 | 天津地委关于刘青山、张子善事件的处理意见

当周总理将华北局的报告送到毛主席手上,毛主席看后没说一句话,陷入了沉思,周总理问:“主席的意见呢?”

毛主席极不情愿地说出了两个字:“死刑。”

周总理又问:“万一有人出面讲情呢?”

毛主席的态度变得坚定了起来:“不准。”

刘青山和张子善将被处决的消息很快传开,对此,河北省各级干部中,尤其是当年和他们一起出生入死过的那些人,在惊讶之余,都为此感到十分惋惜……

是要他俩,还是要中国?

天津市委书记将这一情况反映到华北局第一书记那里:“刘、张错误严重,判处死刑也是罪有应得,但能不能考虑他们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有过功劳,请毛主席给他们一个改造的机会?”

图 | 刘青山和张子善

后来,“枪下留人”的意见又被转达到毛主席那里,毛主席抽着烟,沉思片刻后,说了这样一番话:

“就是因为他们两人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二十个、两百个、两千个、两万个犯有不同错误的干部。

这样的叛徒和蛀虫,有多少就必须清除多少,清除了他们,不是党的损失,而是党的胜利,不是降低了党的威信,而是提高了党的威信,不杀就不能平民愤,不能正党纪国法,我们就要当李自成。”

最后,毛主席反问说:“我们是要他俩,还是要中国呢?”

1952年1月1日的凌晨,寒风凛冽,毛主席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看上去有些疲倦,却没有一点睡意。窗外银雪压松,阳光洒在雪地上发出耀眼的光芒,空气格外清新,可毛主席没有心思欣赏这些,他此刻正心情凝重地等待着收音机里即将播放的元旦献词。

“如果不加以彻底肃清,它们就要腐蚀我们的党,腐蚀我们的政府,腐蚀我们的军队,腐蚀一切财政经济机构和一切革命的群众组织,使我们的许多干部人员身败名裂,给我们的国家造成极大的灾害,一句话,这就有亡党、亡国、亡身的危险。”

图 | 毛主席

对于这个案子,周总理曾以中央名义给河北省委发去一封电报,要求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妥善安排刘青山、张子善的后事,据此,河北省委省政府经过详细研究,最后定了四项基本措施:

(一)子弹不打脑袋,打后心;

(二)殓尸安葬,棺木由公费购置;

(三)二犯亲属不按反革命家属对待;

(四)二犯之子女由国家抚养成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押和教育,面对自己被揭露的诸多犯罪铁证,刘青山、张子善终于低下了头。当主审法官宣布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的判决时,刘青山没有异议,可有一点他不放心:“我的孩子上学问题……”

对此,主审人员回答说:

“你不用管,孩子是国家的,你想的不如组织想的周到,你犯了法,可孩子没有犯法。”

听了这话,一向以粗犷、硬汉形象示人的刘青山哭了,他流着忏悔的泪水说:

“在天津带铐子,唉!想起过去被敌人逮捕手腕上留下的痕迹,这一戴我想呀,二十年来怎么着来!革命这些年没死,这么落这下场,这死还有什么价值呢?……党对我培养关怀,我过去对党不错,今天,在反贪污的今天,拿我做典型处理算了,以教育全党,现在我没什么考虑的,听候党的处理,我没有求饶的必要!南方北方干部认识我的人不少,把干部教育一番,在历史上说也有用。”

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召开公审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大会,在这个两万人参加的公判大会上,判决主文宣布:

“奉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令批准,判处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死刑,立即执行,并没收其本人全部财产。”

而在临刑的前一天晚上,刘青山和张子善最后吃了一顿晚餐,屋里的气氛死一般地寂静,看着眼前的酒菜,刘青山闭上眼睛,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张子善也不说话,眼泪悄无声息地滑落在脸颊上。

刘青山叹口气,对张子善说:“毁了,看来咱俩得走了!”说完,他端起酒杯,一口将里面的酒喝了个精光,然后又斟满一杯,递给张子善:“老张,喝!”

张子善没有接过酒杯,他擦了鼻涕,颤巍巍地拿起桌上的一盒前门烟,好不容易才从里面抽出来一根。见状,刘青山双眼微红,又仰头喝下自己亲手酿就的苦酒。

张子善感慨说:“伤痛!万分伤痛!现在再说别的已经来不及了,只能接受这血的教训!”

刘青山、张子善被处决后,中央特别指示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件事,以警示世人。就在这时,《人民日报》的同志反映了一个问题:不久前,刘青山曾在匈牙利出席了国际会议,并当选为常务理事,《人民日报》刚发表完这个消息,如果现在再发表处决刘青山的消息,是否会在国际上带来不好的影响。

对此,有人建议在报道刘青山、张子善被处决的消息时,把“刘青山”写成“刘清山”,这样一来,在国际上或许可以理解为这个枪毙的刘清山和被选为常务理事的刘青山不是一个人。

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当即表明了态度:

“不行!这个三点水不能加。我们就是要向国内外广泛宣布,我们枪毙的这个刘青山,就是参加国际会议并被选为常务理事的那个刘青山,是不加水分的刘青山!”

图 | 毛主席

刘青山、张子善的后人今如何?

时至今日,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已经过去69年了,他们的后人今天境况如何,却不大为人所知……

张子善的孩子在三岁时死于革命年代,第二任妻子在他被执行枪决时还没生育,因此没有后人。刘青山有三个孩子,老大刘铁骑,老二刘铁甲,老三刘铁兵,他被处决后,三个孩子先后跟着叔叔刘恒山生活。

一天,刘铁骑看着自己用粉笔在墙上画的62个道,疑惑不解地向母亲范勇提了一个问题:“妈妈,爸爸出差都两个多月了,怎么还不回来?”

望着年纪尚小的孩子,范勇不忍心告诉将残酷的真相告诉他,直到刘铁骑从同学口中听说父亲被枪毙的消息,他猛地扑倒母亲怀里,嚎啕大哭起来:“有人说我爸爸是贪污犯,早就被枪毙了!是真的吗?”

这个残忍的真相让几个孩子一下从高官子弟的高台上摔了下来,也让他们一夜之间忽然懂事了许多。刘铁骑开始主动帮母亲做家务,学习也比以前更用功了。

不久,范勇接到了省委的电话决定:

“中央、华北局、省委三级领导研究决定,从即日起由国家供给刘青山长子和次子每人每月15元生活费,老三由范勇抚养。”

图 | 刘铁骑、刘铁甲、刘铁兵

要知道,15元在当时并不是一笔小数目,15元能买150斤小米,30斤鸡蛋或羊肉,21斤牛肉,15斤猪肉,或者15件棉线汗衫,满足一个普通百姓的生活费用没有问题,可即便如此,范勇还是在两年之后选择了改嫁。

1965年,李铁骑以十分优异的成绩报考了北京石油学院,招生办的老师看到他的成绩大吃一惊:这个成绩报考清华绰绰有余,怎么就来了石油学院?直到他们看到了家庭情况:

“父亲刘青山,原天津地委书记,1952年被政府处决”。

经过反复思考,招生办老师认为这件事情十分严重,便连夜返回学校向校领导汇报了这事,最后学校党委研究决定同意接受刘铁骑入学。

毕业后,刘铁骑被分配到抚顺石油一厂的车间里工作,并和叔叔邻居家的女儿刘继先谈起了恋爱,好事多磨,当刘继先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父母时,两位老人却犯起了嘀咕。

作为长辈,刘继先的父亲对女儿的选择有很多顾虑,他严肃地提醒说:“孩子,铁骑这孩子很好爸爸知道,不是爸爸故意泼你们冷水,可铁骑的家庭背景可能会影响你们一辈子啊!”

既然决定和刘铁骑走下去,刘继先自然不会没想过这些事情,她十分坚定地对父母说:

“我不相信人们会一直有这样的偏见,难道铁骑的父亲是贪官,铁骑就注定会是一个贪污犯?我既然决定嫁给他,就不会在乎他的家庭背景,更不怕受影响,就算是跟着他去坐牢,我也跟定了!”

图 | 刘铁骑

刘继先的父亲见女儿态度如此坚决,便支持孩子的决定,毕竟刘铁骑知根知底,家里也能放心一些,终于,刘铁骑和刘继先幸福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并生下一对儿女。

刘铁骑给女儿取名叫刘峣,儿子取名叫刘嵌,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两个孩子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山”字,而刘铁骑父亲刘青山名字中也有一个“山”。

后来,刘铁骑一家四口过上了平静幸福的生活,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有了稳定的工作和归宿。

相比之下,刘铁甲经历要更为坎坷一些,用范勇的话来说,他是三个孩子中吃苦最多的。刘铁甲曾经在东北编箩卖艺,穿着单鞋在冰天雪地里走街串巷,后来成了一名石油管道工人,现在在华北油田二连输油公司任职,工作还算安定。

刘铁甲有两个儿子,和刘铁骑一样,两个孩子名字中也都有一个“山”字,大儿子叫刘岑,二儿子叫刘岙,都是中专毕业,现在也都有了稳定的工作。

刘铁兵是刘青山的第三个儿子,高中毕业后曾想过入伍参军,但因为父亲的原因没能办成,后来县里给了他一个去曲阳煤矿下煤窑的指标,这才得以农转非,后调回安国。

刘铁兵有三个孩子,两儿一女。

图 | 范勇和三个孩子的合照

往事如烟,或许刘青山曾经给他的孩子们带来过荣耀,但更多的却是在孩子们心灵上永远无法治愈的创伤,如果时光可以重来一次,是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还是在犯罪的路上一去不复返,刘青山又会作何选择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