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留下7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2024-11-04 16:15
发布于:天津市
一个大作家、一个“大汉奸”、一个大干部——著名作家朱正
近代中国最有成就的三兄弟,他们出生、成长于同一个家庭,却因际遇和思想观念的差异,走上三条不同的道路,两位还娶了日本妻子。
他们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折射了当时诸多社会现状,他们就是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其中,最低调的当属周建人,他一生育有7个子女,作为三兄弟里最默默无闻一位,他的子女们现状如何?
书香门第
浙江省绍兴市有一个姓周的书香门第,其远祖是北宋时期著名儒学家周敦颐,曾写下流传后世的《爱莲说》。明清时期,这个家族出了许多官员和读书人。至民国初,周家后人周凤仪还是当朝秀才,他培养了三位大名鼎鼎的儿子,即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
周树人——文坛巨匠
周树人,笔名鲁迅,近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指引了近代新文化发展方向,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时至今日,还是各界文人的精神领袖。
鲁迅青年时期赴日学医,在日,受新民主革命文化思想影响,彻底觉醒。他看清了社会本质,学医无法拯救当时溃烂的国家,于是,这个文弱书生决定弃医从文。回国后,鲁迅积极参加新民主革命运动,用笔杆子做斗争,创造出一部部足以成为当时革命青年精神食粮的著作。1936年,鲁迅因病逝于上海,享年56岁。留给后世遗言:丧事一切从简。
周作人——文化汉奸
周作人,著名散文家,他的文风跟鲁迅差别很大,不谈政治,只讲究文风流畅、完美、轻松幽默。周作人早期也留学日本,并娶了日本妻子,可能与个人志向性格有关,他并没有投身革命,而是凭着自身语言天赋,帮着日本人翻译日本书籍。
按照日本政府要求在国内学校传授,并出任日本作家协会会长,成了当时社会公认的“文化汉奸”。
抛开政治因素,周作人的文学和语言造诣绝对是三兄弟之首,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惜才,经历过思想改造的周作人成了一名翻译工作者,平凡地渡过晚年生活。去世前,留给后代的遗嘱:吾死后即付火葬或留骨灰,亦随便埋却。
周建人——逆袭成才
周建人,三兄弟里名声最小,但成就极高。他的出生正赶上中国封建体系彻底瓦解,父亲过早离世,两位兄长远在日本求学。他不忍留母亲一人,虽有热血求学之心,最终还是留在家里,靠自学成才,从事生物研究和翻译工作。他还翻译了达尔文著作《物种起源》。
后在鲁迅的介绍下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动物学科的编辑。由于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文笔,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最终做到了副国级干部。同时,周建人还是一位提倡男女平等的先驱者。
周建人的妻子—羽太芳子,是周作人妻子的胞妹,也是一位日本人。来华照顾姐姐羽太信子期间,与周建人暗生情愫,结为夫妻,俩人育有3子一女。
长子周冲,生于1915年,不幸夭折,彼时才满一周岁。
长女马埋,又名鞠子,出生于1917年,从小跟随母亲和祖母生活在北京。成年结婚后跟随丈夫前往唐山生活,后在唐山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留下一对儿女。
次子周沛,出生于1919年,从小生活在北京,后任北京中学数学老师。在后来的特殊时期,受过一些迫害,凭着自己的乐观和坚持熬了过来,并发明了省力方便的煤灶。家庭和晚年生活平静安详。
幼子丰三,出生于1922年,幼年时期正好经历父母离婚,父亲在上海任职期间与自己学生王蕴如同居生子。19岁青春期的丰三无法承受家庭变故带来的打击,最终饮弹自尽,令人惋惜。
周建人与王蕴如共生三女,可能是受到父母影响,三人皆有极高成就。
长女周晔生于1926年,她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并于学生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任职报社记者,积极投身革命工作。文学上,出版了《我的伯父鲁迅》和《鲁迅故家的败落》两本著作。她与丈夫育有三子,长子和次子分别在北京出版社和北京铁路部门工作,幼子过继给了自己的三妹。
次女周瑾出生于1927年,也是一名地下党工作者,她幼年学医,成年后远赴苏联深造,回国后继续从事医学研究。婚后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在大学教书,女儿同母亲一样成了一位医生。
幼女周渠1932年生于上海,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后投身于教育行业,仅有一女,另有大姐周晔过继的一子。
1984年,周建人在北京病逝,享年96岁,他去世前留给后人的遗嘱也是一切从简。他提倡大家去旧俗,树新风,把资金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上。
不要花国家的钱办丧事,不要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死后禁止办追悼会,禁止举行遗体告别。遗体捐给医学院研究解剖,骨灰撒向大海,作为马克思主义信奉者,也要学习其伟大的革命精神。
功过已成历史
周家三兄弟完全不同的人生结局,无论功过,都已是历史云烟。他们在文学上留下的财富却是永恒的,还有他们死前的遗言无不警示着后人:低调做人,淡泊名利。
尤其,在如今社会还有很多人讲究阶级固化,认为只有投胎为王思聪类似的家庭,才是人生赢家。殊不知百年前的思想家周建人先生早已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自强不息,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
纵观周建人的一生,幼年开始就没法选择自己的路,抱憾之下,自学成才,在两位文学造诣颇高的兄长羽翼下迎风逆袭。青年时期,生活落魄,甚至要靠鲁迅的稿费接济过日子。
可他硬是没有放弃,从一个编辑到副国级干部,可谓是在光环下的自强不息。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给后人留下许多部生物研究著作和译作。
正是这样的精神财富,深刻影响着其后代,在平凡的生活中发光发亮,淡泊名利。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必然会有所成就,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父辈所期望的样子。
文/史海观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