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南北除夕的“辟邪”习俗:除了放鞭炮,你还知道哪些?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11 14:19

说到过年的“辟邪”习俗,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放鞭炮吧,尤其是今年有些省市已经有条件地放开了燃放鞭炮的限制,久违的烟火气又要回来了。关于鞭炮与“年”的传说,现如今也是几乎每个幼儿园和小学都会给孩子们讲的故事。但实际上对于“年”这种岁时转换的节点,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也几乎都是各路“牛鬼蛇神”活跃的时刻。针对这些所谓的“邪祟”,全国各地的先民们也发明出了各种应对的办法,这就是所谓“辟邪”了,燃放鞭炮只是最常见的一种。所谓“百里不同俗”,全国各地的除夕辟邪习俗,也是花样繁多,今天咱们就来做个简单的盘点,看看有没有你家乡的习俗呢?

一、关于各种“岁”

“岁”这个字,在过年期间有着特殊的含义,既可以指“岁时”的意思,过了一年自然就涨了一岁;也可以通假于“邪祟”的“祟”,所以说到过年的辟邪习俗,就有了很多跟“岁”有关的活动。

在北方的一些地区,比如山东、天津一带,曾有着“踩岁”“撒岁”的习俗。字面的意思,就是把邪祟撒在地上,踩在脚下,让其不得翻身的意思。具体操作的时候呢,一般用芝麻杆比较多,把芝麻杆撒在地上,然后人踩上去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就好像把邪祟都踩死了一样。另外之所以用芝麻,也跟“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俗语有关系,老百姓过去农村都住院子,把芝麻杆从院门口一直撒到屋门口,这样出出进进都能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民间也有认为这就是芝麻开花的声音,预示着各种好的兆头。

除夕是一个与火有关的节日,俗话也有“除夕的火,元宵的灯”的说法,当然现在在城市里,随便点火怕是不行了,但如果到农村去,还能看到挺多除夕点火的习俗,这个叫“燎岁”。燎岁的起源可能来自于远古时期的篝火习俗,后来到汉唐时代,除夕之时皇宫中也会点燃大堆的篝火,曾有皇帝用香木点篝火,还被史官当丑事记了下来。但总之,在除夕夜点火,点“旺火”,确实是驱邪避凶的一种常见做法。现如今在各地的农村,依然保持这除夕“燎岁”的习俗,不过具体的做法,在各地就不太一样了,颇有地方特色。

比如在山西的一些地方,会把木柴和煤炭磊成小塔,除夕之夜整个点燃,可以燃烧一宿,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也有的地方会攒“百家炭”,就是好几家人把炭凑在一起,凑一个二三尺高的炭堆,可以想见火势会很壮观的。而在山东的一些地方,“燎岁”会和“请家堂”之类的仪式结合起来。所谓“请家堂”,就是请祖先回家过年的仪式,请家堂的时候会在自家门前点一堆火,据说是为了给回家的先人照亮道路。请回家堂后,燃尽的火堆要圆一个半圆的捻子挡在自家门口,老百姓认为这可以阻挡不干净的东西。

南方很多地区的“燎岁”,不流行点篝火,而是用火盆子。盆中引燃的内容,除了一般的木柴之外,通常还会有松枝这种会散发出独特香气的东西,人们认为这种香气也有驱邪的作用。此外,火盆子里还会有些噼啪带响的东西,比如芝麻桔、豆萁等等,福建的一些地方就直接往火盆里撒盐,大家认为这种声响也可以惊走鬼怪等不干净的东西,这与放鞭炮有异曲同工之处。

火焰除了温暖之外,还有照明的功能,衍生出来的习俗就叫做“照岁”。在很多地方都有除夕夜家里要点长明灯的习俗,通宵灯火不灭。在过去没有电灯的时候,这还是件挺有仪式感,也挺复杂的事情。有些地方就把这个照看灯火的任务交给小孩子,小孩要提着灯笼,巡视家中各处的灯火有没有灭的,这个叫做“照夜”。也有很多地方有过年“点天灯”的习俗。“点天灯”的习俗有很多种说法,过年的这个“天灯”一般是在院子里支一根长的杆子,将灯高高地挑起来。各地还给“天灯”附加了各种“配件”,比如辽宁朝阳有的地方流行用红纸写“太公在此”,然后贴在灯上。苏北的一些地方会把芝麻杆和灯一起挂在杆上,取“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意思。还有一些靠水而居的,比如渔民、疍民之类的,就在自家的船上点灯,挂在船头船尾或桅杆上。

二、守好大门,看好孩子

要说守护家中安宁,大门自然是第一道重要防线。过年门上都要贴春联、挂门神,这是南北都有的辟邪习俗。不过除了春联、门神之外,各地依据自己的物产、气候,还产生了很多有地方特色的布置大门的方法,也很有意思。

在过去的老北京,过年每家每户都有在门上插芝麻桔或松柏枝的习俗,这甚至都形成了一门生意。每年腊月十五以后,就会有京郊的农民挑着担子进京叫卖。这些物件的含义也不难理解,松柏有异香,闻之能振奋精神,自然被认为有驱邪之效果。同时松柏是常青植物,也就被人赋予了延年益寿的美好含义,而芝麻桔自然还是取“节节高”的意思。

此外,木炭也是过年期间常见的辟邪物品,有“将军炭”“把门炭”之类的叫法,一般悬挂在门上或立于门两边,有的地方比如山东日照还要包上红纸。前面讲到“燎岁”,燎岁剩余的木炭,在有些地方也有用处,比如扬州人就会捡几块除夕的余炭,留到初一晚上再投到炉子里,表示一年到头都兴旺。

如果你去北方的农村过年,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除夕一过,挨家挨户的门口都会放上一根棍子,这就是所谓的“拦门棍”。拦门棍的习俗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具体的起源已经不可考,大致是出现于元明时期,大致的做法就是在过年的时候,在门口横放一根长棍子,一般选桃木的最好,长度要超过门的宽度。至于拦门棍是拦什么的?各地的说法就不一样了。比如山东这边有请家堂的习俗,有的地方认为,祖先都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身后难保不带点异世界的东西,所以请回祖先后,门口就要放这么一根棍子,拦住那些牛鬼蛇神。而在河南郑州一带,当地人对拦门棍还有更细致的安排,到了正月初五,就要记得白天把拦门棍拿开,让祖先们“活动活动”,晚上还要放回去。

春节前后是季节变化的关键节点,也是疫病多发的时候。古时候人们没有那么多的医学、科学知识,就往往认为这些疾病都是邪祟作怪。所以说到除夕的辟邪习俗,其实也有一部分避瘟保健的内容。比如在连云港,过去有除夕在窗户上插桃枝的习俗,因为当地人认为瘟神会在除夕晚上四处游荡散播瘟疫。在南方的一些地方,还有除夕夜孩子睡后,拿锅盖罩一下的习俗,因为人们相信锅盖上有灶王爷的神通,可以保护小孩不沾邪祟。在广东的一些地方,有过年用菖蒲水洗澡的习俗,认为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气。

文史君说

除夕是中国传统上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各地自然都有着丰富的节俗活动,在这一篇小文中,自然不能卒述,只能说是略作盘点吧。我们所列举的这些民俗活动,大多数在今天的城市中已经很少见了,仅在乡野之间还有些许遗存。对于这样的一些民俗信仰活动,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呢?就像我们在年前关于放鞭炮的争论中看到的那样,对于这些传统的东西,是否还应该保存,其实是值得探讨的。

以现今科学的眼光去看待,所谓的神怪、邪祟,本身就是不存在的。那这样的仪式是否就是没有意义的呢?我觉得并不是。当一个家族、一个村落的人,年复一年地在固定的时间、地点重复地进行着同样的仪式,表达着同样的对健康、平安、团圆的祈求,这种行为经年累月的就会逐渐成为一个群体共同的记忆传承,成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价值追求。可以说,所谓“辟邪”,邪虽然是假的,但祈求健康团圆的心却是真的。

参考文献:

张勃、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山东教育出版社。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