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凌晨四点,石承刚载着母亲的遗体抵达广水市殡仪馆后,四名工作人员走上前,熟练地把遗体抬下了车,接着推进了殡仪馆大厅。
哭声此起彼伏,数十人跟老人做完告别仪式后,遗体被推进了火化楼。石承刚记得,他按顺序取到了第八号。当天,殡仪馆已完成了七例遗体火化。
不到一个小时,工作人员把母亲的骨灰盒递给他。石承刚抱着银白色的骨灰盒,想着母亲真的走了,变成了一小盒灰,永世都见不到了,眼泪瞬间掉了下来。
去年之前,石承刚没想到母亲会火葬。自今年3月20日起,湖北随州实施“全域火葬,骨灰进公墓”,这在坊间引发了风波。
在随州的广水市,一些居民不认可遗体进公墓,认为政府是向居民强制推行和要求购买公墓;还有人认为“一刀切”的规定缺乏对人情伦常的体察。
随州市副市长徐锋向澎湃新闻介绍,在推行火葬前,随州的火葬人口占死亡人口的20%,其中下辖的广水市火化率最低——不到5%,以至于公路两旁有不少坟墓,有些坟墓甚至占地十几平方米。
“随州的殡葬改革一直反反复复”,随州市殡葬协会会长邵荣波说,周边地区都是火葬区,唯独随州不是。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死亡人口数量为1110万人,死亡率为7.87‰。随着人口老龄化,身后遗体如何安放,越来越成为关注焦点。这背后,是人与土地相互依存又矛盾的关系,以及悬在各地头上的耕地红线。
殡仪馆的告别
今年年初,90岁的刘桂英摔了一跤,64岁的儿子石承刚半开玩笑说:“3月20日,随州就要实施火葬了。”刘桂英笑了笑,回复儿子说:“我命大,不会死。”
那段时间,政府通过网络、广播、召开村民大会等形式,通知村民“随州即将全域火葬”。
刘桂英和石承刚的村子。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马小童 摄
刘桂英幼时家贫没上过学,但性格开朗,平时喜欢跟人聊天。石承刚说,母亲养育了五个孩子,一辈子舍不得吃、穿,但爱干净、整洁,每天晚上都要洗澡、换衣服。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得肺癌过世,母亲一个人住在村里,五年前开始跟子女一起生活。
今年过完年,母亲去了石承刚弟弟在广水市的家住。石承刚不时打电话过去问,弟弟总说母亲能吃能睡,状态很好,自称还要活好几年。
5月17日上午,刘桂英坐在凳子上晒太阳,闭上眼睛,永远地睡着了。
此前,讨论身后事时,母亲对石承刚表态:她支持火葬,很多大人物都火葬了,我们为什么不能火葬呢?“人死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变成一坨泥,土葬也好,火葬也好,只是为了后人做个纪念。”
村支书石祖银记得,17日当天,石承刚打电话给他,说自己母亲过世了,他立即联系广水市殡仪馆,送去了一副冰棺。刘桂英的遗体被送回老家,并在家里摆放了两天。家人照例请了乐队,做了法事,简单地走完整个流程后,于第三天凌晨四点送达广水市殡仪馆。
石承刚一生飘荡,见过许多生死。十几岁时,他就用锄头挖坟,亲手埋葬了爷爷奶奶。二十多年前,他在广州番禺做小生意,住所附近就有一家火葬场,经常看到接送遗体的车辆。2012年,因生意不景气,他回了老家广水市。有一次,他参加隔壁市一位亲戚的葬礼,第一次近距离观看火葬场。石承刚记得,他把遗体推进火化楼,感觉到一丝寒意,他看见楼内冒出滚滚浓烟,机器设备“轰轰作响”。
12年后,在随州广水市殡仪馆,石承刚送别的是母亲的遗体,如今设备已经换新,寂静无声……起初,他也希望母亲土葬,但村干部做工作,加上母亲也支持火葬,“想想其实也一样”。
“殡葬改革政策下来后,一些人开始心理上接受不了,但后来慢慢也就接受了。”石祖银说。
石承刚告诉记者,母亲的殡葬过程和以前土葬差不多,就是少请了几支乐队,没有了8人抬棺,少花了烟酒、棺木钱等。火葬整个流程下来,花费不到一千块钱。“比土葬节约了很多。”石承刚把母亲的骨灰盒埋葬在父亲的坟头边,方便后人祭祀。
在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马金生看来,农村人多数经济收入不高,对于土葬中出现的攀比、铺张浪费实际上是抵触的。
随州市殡葬协会会长邵荣波在当地民政系统工作了四十多年,他记得,随州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推行火葬,当时火化率比较高(注:2000年6月,广水市开始由随州代管,此前由孝感代管),但2000年后,因设备老旧、政策放松等原因,火葬率开始降低。
“随州殡葬改革做了多少年,一直反反复复,没有做好。”邵荣波说,周边的孝感、信阳、荆门等城市,都是火葬区,唯独随州不是——农村土葬攀比严重,土坟越堆越高,清明期间,消防安全隐患此起彼伏。为此,省里开会要求他们尽快跟周边打通,推进殡葬改革。
据随州市政府网站,此次随州殡葬改革采取“三步走”的步骤来推进:第一步,2021年省政府将随州市全域划定为火葬区,市“两办”印发《关于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第二步,将2022年、2023年定为“殡葬设施建设年”,全部建成县、镇、村三级公益性公墓;第三步,从2024年3月20日零时起,全市全域实施遗体火化政策,骨灰全部安葬到公墓。
流言与恐慌
此前,舆论质疑随州市在推行殡改政策时不该“一刀切”地要求所有骨灰都进公墓。
5月下旬,多位随州市政府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称,政府也比较为难,如果不这样做,殡葬改革很难推进。但舆论过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对于夫妻一方在3月20日后过世,另一方3月20日前过世土葬在公墓外的,允许其跟夫妻另一方合葬。
据广水市民政局局长张大海介绍,截至5月31日,包括石承刚母亲在内,有81例遗体火化后,跟夫妻另一方合葬在公墓外。
上世纪,随州市辖的曾都区和随县都推行过殡葬改革,但广水是个例外,“所以阻力相比其他两个地方大一些”,徐锋说。
广水市地处桐柏山脉南麓、大别山脉西端,截至2021年末,常住人口约70万,其中,城镇化率55.74%。今年3月20日起,在这个农村人口约占一半的地区,首次推行殡葬改革,这让广水市的基层干部费了不少心思。
张大海说,随州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文件,出台了“五免一奖”惠民殡葬政策,免除包括火化费、骨灰寄存费、消毒费等费用,同时对生态安葬实行2000到3000元的奖励。他们还向每户家庭发放一封信,鼓励老百姓参与公墓建设,通过走访,对老百姓进行引导。同时制定了党员干部“四带头六严禁”的相关号召政策,引导党员干部做表率、示范。
广水市的几名村干部表示,他们向村民宣传,火葬相比土葬,花费要少很多。比如,土葬需要购买棺木,一般要花费3000到5000元,下葬当天,还需要请抬棺墓的人,需要8到16人,每人都需要费用。土葬需要自己立墓碑,建墓区,加在一起最少要近2万多块钱。相比之下,火葬不需要棺木,骨灰盒可以自行在网上购买,几十上百块钱一个,或者自家带个土陶罐也行,整个流程走下来,比土葬节约一万多块钱。
但村里一些老人害怕火葬。“人死了,还要去烧,一些人认为这蛮残忍。”广水市某村村支书说。
在广水市杨家岗村,一位86岁的退休教师,十几年前就依风俗备好了棺木。其儿子对记者表示,殡葬改革政策下来后,家里五个子女都不敢跟父亲说。
与此同时,一些不明来源的流言在坊间传播。5月23日,81岁的老人刘文桂哭诉说,火化很吓人,“被切成小薄片,压成大饼,然后把五脏六腑清出来,人死了也不得安宁”。
刘文桂住广水市双塘村,小儿子在附近开餐馆,她偶尔过去帮忙,听到来来往往的人议论殡改。但也有老人支持火葬,觉得更卫生,不用担心传染病,而且更省钱。
据广水市长岭镇一位镇干部介绍,5月初,有十几位老人听信谣言,加上一些殡葬从业人员的参与,他们在长岭镇街道抗议火葬。
广水市下辖17个乡镇办事处,其中长岭镇是最大的镇,地处三县交界,与安陆市、曾都区相交。前述镇干部称,安陆市不要求骨灰进公墓,两边殡改政策的反差也是矛盾激化的原因之一,加上三县交界,外来人口多,宣传工作可能做得不到位。
广水市殡仪馆馆长李小龙对澎湃新闻澄清,他们有四台火化炉,设备、流程都符合国家标准。
5月下旬,随州市某政府工作人员称,已找到造谣者,对方发布了致歉信息。在相关致歉视频中,一名魏姓男子称,所谓“殡仪馆把遗体压成大饼”是臆想,为此向殡仪馆和网友道歉。
该视频下面,有留言要求公开火化流程,让逝者家属目睹亲人火化过程。对此,李小龙表示,殡仪馆实行开放,以镇为单位,接待相关组织人员全程参观火化,“让老百姓实打实地看见”。
“划到火葬区的遗体应该火化,这是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湖北省的《殡葬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的。”张大海说,但安葬有多种选择:夫妻一方在3月20号前去世,另一方于3月20日后去世,火化后可以与已土葬的另一方合葬在公墓外;安放在骨灰堂;生态安葬;安葬在村、镇、市级公墓。
此前,湖北省民政厅的一位工作人员接受新京报采访时称:“当地的工作方向是没有问题的,殡葬改革从1956年由中央提出,随州的殡葬改革在全省来说都是落后的,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大方向没有错。”
公墓的免费与收费
5月23日,石承刚指着家附近的两座坟头说:“这些不知道是谁家的祖坟,春夏天长满杂草还好,秋冬天光秃秃的很吓人。”
石承刚的母亲安葬在离家几公里远的山坡上。按当地习俗,不满35天,子女不得去已故父母的新坟。当天,村支书石祖银带着我们去了刘桂英的墓地——挨着石承刚父亲的墓,推起一个小小的坟头,竖立着一个花圈。
“坟头很小,是为了减少占用土地资源。”石祖银说。
为引导居民集中安葬,节约土地资源,随州市此次花费2.7亿,建设市镇村三级公益性公墓。其中三个市级公墓花费1.75亿,每个镇级公墓补贴40万,每个村级公墓补贴10万。湖北省《殡葬管理办法》规定:火葬是遗体火化,禁止将骨灰放入棺木再土葬,提倡进骨灰坛,进公墓或生态安葬。
广水市双塘村的公墓,修建在离村子不远的山坡上,山脚有一湾碧绿的水池,墓地周围长满野菊花,风一吹,野菊花在风中摇曳。
“我们要求每个村从公墓选址开始,到公墓建设、公墓管理,都充分发挥村民自治,邀请老百姓积极参与,也可以逐步引导”,张大海说。
“下面有水塘,后面靠山,老年人讲究风水。”双塘村村支书周传华介绍,公墓于2022年建成,选址和建设都是经过村民大会商讨决定,目前一共51个墓穴,有双人墓穴和单人墓穴两种。它四周用水泥墙围起来,入口处竖立一个汉白玉碑,上面写着“双塘村万福园公墓”,边上一个硕大的水泥焚烧炉,用来焚烧死者的遗物、花圈、纸盒等。
公墓现安葬了三人,其中最早的一位逝者1986年出生,生病过世,死于2023年12月20日。周传华告诉记者,随州市当时还没有要求遗体火化进公墓,逝者父母看到公墓建设整洁、有序,主动要求将儿子安葬于公墓。
双塘镇公墓收取公墓建设成本费和一次性20年管理维护费,单人墓穴2600块钱,双人墓穴3000元。周传华介绍,家里有木棺的,主动交给政府,可以抵1000元。
“这两位都是主动交棺木抵公墓费用的”,他指着边上的两块墓碑,又用手比划了一下,“这些墓地足够村里用六七年,后续左右两边还可以扩建。”
实行火化进公墓后,可以解决散埋乱葬的问题,据张大海讲述,过去因为散埋乱葬,老百姓在祭祀过程中曾引发了大面积的山火。
但对于骨灰进公墓,也有一些村民怀有疑惑。刘文桂担心,公墓20年后怎么办?还有没有人维护?“老人的遗体会不会被挖出来扔掉?”
据张大海介绍,广水市总共有352个村级公墓,其中187个村的公墓免费,156个村的公墓收费,另外还有67个村级公墓设置了三年过渡期,即三年内不收费,三年后通过村民自治的方式确定收不收费,收费多少。
殡葬是公益性事业,张大海说,民众如果家庭困难,经申请批准,三级公墓都可以免费。而收费公墓的价格,也是由村民大会商讨决定,只收取成本费。
广水市十里街道杨家岗村的公墓免费。村支书杨帅称,10年前,有一位乡贤准备在村里修建公墓,后因征地、收费等原因最终作罢。杨帅考虑村里实际情况,召开村民大会,确定公墓选址,最终商讨决定公墓免费。
杨家岗村的公墓离村委会不远,同样修建在山坡上。相比双塘村公墓,它稍显简陋,墓地杂草丛生,水沟还没有挖完,周围用绿色铁丝围住。目前没有遗体安葬于此。
杨帅表示,公墓正在整改,他们准备在公墓下坡角种一些菊花,来祭祀的人可以直接采取。
针对公墓的管理维护,以及20年后公墓是否收费、如何收费问题,张大海说,这些都需村民大会商讨决定,政府会给予相应的指导,“绝对不会出现遗体被挖出来这种情况。”
实际上,公墓的收费也关乎长期运营。去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马金生到湖北谷城调研,发现当地殡改力度很大,修建公墓的经费由政府出资,老百姓大概一次性交两三千块钱,公墓雇了一些年长者看守,以防祭祀时发生火灾。
马金生觉得,如果不收费,公益性公墓前期的建设成本、后续的运营与管理成本问题,会慢慢凸显出来。
遗体如何安放
2018年,民政部等十六部委《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定目标任务:到2020年,实现火葬区殡仪馆县级行政区域全覆盖,并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要求,公益性节地生态安葬设施覆盖到乡镇,逐步建立基本殡葬服务制度和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遗体火化率逐年提高,骨灰格位存放、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到50%以上。
现阶段倡导火葬,主要是基于土地利用、节约耕地的考虑。国务院1997年颁布、2012年修订的《殡葬管理条例》实现至今,倡导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对于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
但多年来,关于殡葬改革仍有许多讨论。
长江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唐飞在2013年发表于中州学刊的《殡葬制度改革争议及立法构建探讨》一文中称,2007年的《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曾引发争议,争议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殡葬方式是坚持火葬导向,还是允许民众自由选择火葬或土葬方式;殡葬服务是否应当市场化。
这次征求意见的结果为:2012年,国务院对《殡葬管理条例》中民众反映强烈的第20条进行了简单更改:删除了对违法建墓地的强制执行,其他部分依然保持1997年《殡葬管理条例》的基本内容。该文章指出,这并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修改,“条例”的修改尚待立法机关进一步论证、完善,需要从立法模式和立法内容上予以重构。
前述学者的文章称,现行《殡葬管理条例》的不足有:1、民众反映较为激烈的土葬和火葬方式问题,“条例”第四条仅规定了暂不具备实行火葬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土葬,而对于具备或不具备火葬的条件,“条例”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2、关于墓穴使用年限,“条例”第11条规定要严格予以限制,但具体的年限却没有明确,而是由地方政府予以规定。3、“条例”行政管制色彩浓厚,缺乏对公民在举办殡葬活动中民事权利的规定。
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董磊明看来,应该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修订殡葬行业的行政法规,请各级民政部门、相关专家学者、县乡村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等进行讨论,商定细化相关规定,让各级政府,以及基层干部有法可依。
而唐飞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分析,如果《殡葬管理条例》的推进受阻,说明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制定殡葬法的条件并不成熟。
殡葬改革背后,最终是如何安放遗体的问题。“移风易俗怎么操作,希望基层政府部门慎重”,董磊明说,遗体连接着我们的情感,体现了我们如何对待死亡。
马金生去年到云南省沧源县调研,那是一个佤族村寨,村子的一角是一片竹林,也是他们的集中安葬点,当地采用遗体深葬,从事殡葬的民间人士知道每具遗体埋葬的时间点。马金生觉得,各地政府应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因素,因地制宜去探索符合地方生态的丧葬方式。
张大海告诉记者,随州殡改过程中,他们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移风易俗,比如去到外地调研,组织专家探讨,把公墓建设标准提高,让民众有归属感;在吊唁厅布置鲜花,开追悼大会追忆死者的生平,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2023年,《殡葬管理条例》正式列入民政部的立法工作计划。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赵旭东认为,政府应该更多地调查,倾听一线民众的声音,分析他们的诉求,“了解民众可以妥协或者协商的空间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