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写给杨世柏的祝语。
子女送给杨世柏的纪念册。
1965年杨世柏与师妹在一起。
年轻时的杨世柏和师傅合影。
杨世柏的家里看似杂乱,其实很多是他收藏的老物件。
80大寿,杖朝之年,在不少人看来,不管是子女还是亲朋,肯定应为寿星摆一台有分量的寿宴,这样才对得起80这个数字,才沾得上寿星的福气。
不过,杨世柏却打破了这种讲排场、比阔气的陋习,助推移风易俗新风尚深入人心。去年12月30日,他迎来80岁生日,没有办宴席,只同老伴和一儿一女两家人聚餐低调而过。不过,后来他收到了子女献上的一份特殊礼物——家人亲朋与他的日常点滴,汇聚成文、装订成册送给他。这份纪念册深得杨世柏喜爱,他说,生日送礼不送钱,送礼只送纪念册,这是他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从病人到徒弟再到女婿
卷曲花白的波浪式头发,不苟言笑,大冬天里穿得很少——这是记者见到杨世柏后的第一印象。
杨世柏住在南坪四小区一栋安置房里。记者一走进门,瞬间就被墙上的一幅照片吸引:青春时代的杨世柏像极了当下偶像剧中的男主角,帅气十足。墙上另一处还挂着各式各样的刀,灰迹斑斑,让人感觉杨世柏似乎有点像武侠小说中的江湖异人。
事实上,杨世柏的确会武术,习武足有60年。
1960年7月,杨世柏因腰部受伤,走进市中区(现在的渝中区)民生路88号山东骨伤科王址城诊所。“先是去看病,后来知道王医生会武术,就拜师习武成了徒弟,最后又成了女婿。”聊起自己的习武经历,杨世柏记忆犹新。因为他是家中独子,看到师傅家有7个孩子需要照顾,便常常抽空去陪伴师傅师母,照顾他们的孩子。
“父母觉得这小伙子有礼节,人品不错,那年我14岁他21岁,爸爸叫我们以师兄师妹相称。”杨世柏的老伴王家裕回忆,从那年起,王氏大家庭里多了一位家人,后来父亲有意撮合她和杨世柏。“其实,在世柏踏入我们王家后,我和他就互生好感,正好有父母之命,我们更加有信心在一起了。之后我们通过书信相互鼓励,并且进一步了解彼此,坚定了结为夫妻享受一生的信心。”王家裕说。
20岁那年的习武经历,让杨世柏获得一段美满姻缘,也收获了更多的亲人。几十年来,他用自己的行动,关爱着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办寿宴是给别人添麻烦
“办生日宴席,客人来了要给我送礼,这样不好。”回忆起几个月前子女亲朋们给他商量办寿宴的事,杨世柏说,自己当时就拒绝了,因为“办寿宴是给别人
添麻烦”。无论亲朋们怎么劝,他都不同意。
80岁生日,父亲不愿办酒席,怎样才能让父亲过得既高兴又有意义呢?“我们希望给父亲送上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你看家里堆着的这一大堆老物件,大概也晓得他其实是个很怀旧的人。”女儿杨皓军告诉记者,几个月前的一天,她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有一份生日礼物父亲应该会非常喜欢,于是迅速行动起来。
原来,杨皓军向家人亲朋们约稿,请他们回忆并写下与父亲过往的点滴,将这些文字配上图片整理成册后印刷出来,在80大寿那天送给父亲。
在收集整理家人亲朋写给父亲80大寿的文稿时,杨皓军好几次潸然泪下:儿时父亲带她去吃的罐罐酸奶,中学时代为自己买的紫色运动服……相比珍贵的生活记忆,杨皓军最难忘的还是父亲留给她的那些为人处世的谆谆教诲——“为人要正直,要有担当,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勇于挺身而出,不苟且不退缩”;“待人接物要真诚,别拉稀摆带,帮人如帮己,乐于助人其实也是助己”……
杨皓军说,为了给父亲一个美好的生日礼物,有的亲人虽然在外出差,熬夜也要写下回忆故事,小姨王家敏更是躺在病床上,为父亲写下祝福:大姐夫,从我还未来到这个世界上,到今天的59年里,大姐夫早已是家长般的存在……
“这个礼物好,我很高兴。我喜欢收藏,家族里很多老照片,我都洗出来归档放好了,这次他们悄悄做的纪念册,有很多我都记不太清楚的过往,确实很珍贵。”杨世柏说,这份特殊的生日礼物非常不错,自己由衷地高兴。在上月31日跨年夜里,他还和妻子、女儿等围坐一起,一篇一篇翻着纪念册中的点滴故事,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怀揣小目标拥有小期待
“没想到在家人朋友心目中,父亲是这样一位有温度、有情义、有才华的人。”杨皓军告诉记者,纪念册里的内容,或是一份祝福,或是一首感恩诗,更多的则是一段段温馨回忆,“这些内容让我和更多的人了解了父亲,特别是父亲那些谆谆教诲,不光教育了我和哥哥,他自己也做到了身体力行。”
杨皓军说,这几年父亲虽然冬天还是穿着单薄的外套,但行动已不再矫健,听力开始下降,背有些许佝偻,有好几次摔倒和晕厥,还不时出现腿肿胃痛,他已不再是自己和哥哥心中那位身强力壮、金刚不败的父亲了。
“父亲的人生列车距离终点还有一段不长也不短的距离,85、90、95、100岁……这一个个站点,作为儿女,真的要好好思考还可以陪他看哪些风景、唠哪些家常。”杨皓军告诉记者,父亲还有很多小目标,比如操办一场收藏品展览会、教儿女孙子们打拳练武、为家人露几手他的烹饪绝活……“这些小目标里,有些看似触手可及,有些仿佛遥遥无期,但我坚信,只要父亲一直怀揣小目标,拥有小期待,这些就会是他老人家延年益寿、长命百岁的护身符。”
记者注意到,杨世柏的家好似一间大仓库,堆着满满当当的各种老物件。这些老物件,有的是他从市场上淘来的,有的是家人亲朋的各种存档资料。虽然现在网络发达,手机也能方便地拍出一张张好照片,但他还是喜欢可触可摸的感觉,遇到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他都会洗出来,归类存档。至于读书看报,每每遇到精彩之处,他还会剪下来仔细存放,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从我记事起,大姑爷爷就是一位另类的艺术家,像武侠剧里的功夫大师一样,会耍各家拳法套路。而我有幸在家族春晚里与大姑爷爷同台表演,也成为我最珍贵的记忆!”杨世柏的侄孙女杨巧灵对记者说,她从小考进杂技团,大姑爷爷一直鼓励着她。而在杨世柏看来,有晚辈能进杂技团,也算是有人传承了祖辈的绝活。他也保存着杨巧灵从小到大精彩时刻的照片,做了很多本专属她的影片写真相册。“那真是比我家里存的还多,大姑爷爷就像一个储存空间超大的硬盘,家里各种时期、各种年代的照片,都能在他那里找到,简直就是活古董。”杨巧灵笑着说。
珍贵回忆敌过所有礼物
王家兄弟姐妹,几乎不喊杨世柏为姐夫,都喜欢喊他师兄。60年来,师兄比亲人还亲。在整个大家庭中,几乎每个孩子的童年,都会跟着这位长辈习武。
“读初一的时候,我那手无缚鸡之力的瘦弱模样,让大姨爹忧心忡忡。于是,每天晚上从上清寺放学回到南岸家里做完作业后,练功变成了一种日常。”王家裕三妹的儿子张青?锤嫠呒钦撸?笔背?嗽诤?罴偻?布?惺奔淞饭Γ?笠痰?沟ザ栏???≡睿?趟?废昂槿??/p>
渝中区民生路88号,是杨皓军母亲出生的地方。自打记事起的每个春节,杨皓军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一大家人聚在一起,拉二胡、演京戏……一直保留到现在的家族春晚,不但节目丰富多彩,形式上还与时俱进,这些年就新增了年终表彰,如最佳儿女、最佳父母等。
“我得过最佳儿女奖,还发了奖状和奖杯的。”杨皓军笑着对记者说,每年家族春晚,表彰环节的评委一般都由家里长辈担当,每个家庭出的节目则由小辈们投票谁最好看,“父亲的保留节目都是打拳,给全家老小展示他练习60年的武艺。”
“在每年的家族春晚上,我们还要为家族基金充值,我们这一辈充值2000元,小辈充值1000元。”王家裕说,以它为原始基金,每个家庭每年往里面充值,当这个大家庭里有人升学或者遇到经济困难,这笔家族基金就会在第一时间发挥作用。
采访结束时,杨世柏特意告诉记者:“珍贵的文字回忆敌过所有生日礼物。纪念册虽小,却能加深巩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这样既不会给别人增添麻烦,还能增进亲情、友情和家庭凝聚力,多好。”
“我想,父亲(不摆寿宴)这样做,移风易俗不愿麻烦别人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还是体现出一种家庭和家人的意义,体现出一种亲人之间不可分割的凝聚力,这样做的确很温暖,也很有爱。”杨皓军动情地说,父亲一生深爱着这个大家庭,温暖着这个大家庭,他对这个大家庭的维护和关爱,将深深地影响着她和子孙后代。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周小平 实习生 王子烨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陈易、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