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播文化雨露 润山乡振兴之花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16 05:39

从济南泺口浮桥越过波澜不兴的黄河,再沿着220国道向北行驶70余公里,就来到了济南市的北大门商河县。商河县的鼓子秧歌久负盛名,位列山东三大秧歌之首,是汉族北方四大民间舞蹈之一,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又通过了文化部的评审和认定,鼓子秧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商河县重视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强化群众文化培训,扶持建设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支持打造庄户剧团参与“一村一年一场戏”下乡演出,让百姓身边人讲述百姓身边事,成为乡土生活最生动的文化表达。

“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社会民风美起来。”在菏泽市成武县,三年前就开始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注重培育良好村风民风,挖掘培养乡土文艺人才,实施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得农村精神文明焕发出新的气象。

“悠久的农耕文化,必须赋予其时代内涵,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化育人的作用。”地处临沭河畔的革命红色老区临沭县,有着柳编之都的美称。多年来,当地大力发展柳编产业,解决了很多群众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临沭县还在镇(街)建立乡村文化展览馆,集乡土建筑、村情村史、生活民俗为一体,用实物和图文,将散落民间呈碎片化的乡土文化串联起来,留住了乡村记忆。

……

如今,放眼齐鲁大地,在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惠民工程等政策实施下,各地此前名不见经传的“落后村”,逐渐演变成为希望满满的“幸福村”,勾勒出了一幅幅宜居宜业的乡居生活新图景。

着力提升乡村文化振兴软实力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总书记强调的就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方向,也是我们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王红勇介绍,近年来,我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专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特别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指示要求,扎实做好思想强农、文明育农、文化惠农等文章,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广大农民精神风貌明显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王红勇介绍,全省各级宣传文化部门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普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将党的创新理论、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优秀传统文化送到百姓身边,受到基层群众欢迎和好评。

来源:文明曲阜

“从2018年开始,我们就在全省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在王红勇看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经过两年探索实践,目前,我省县乡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级实践站建成率达到79.6%。”王红勇说。

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让身边人说身边事、用百姓话说百姓事、用大白话说天下事,涌现了一大批深受农村群众喜爱的基层百姓宣讲品牌。如淄博市淄川区的明理胡同、平度市的庄户学院、单县的乡村夜谈、广饶县的舞前半小时等,尤其是龙口市董家洼村“小马扎工作队”在村口大槐树下的宣讲,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

在文明乡风建设工作中,我省以人居环境、乡风民风、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为目标,不断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据了解,今年我省有108个村镇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数量为全国最多;截至2019年底,全省83.77%的村镇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标准,全省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改善。

结合疫情防控,在全省广泛开展了“讲文明讲卫生 改陋习树新风”活动,通过实施全民健康普及行动、人居环境改善、文明行为养成、公筷公勺推行、心理健康促进、移风易俗深化等六个专项行动,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培养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我省利用春节、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民族节日,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践行正确婚丧观和中华孝道。在农村社区深入开展‘小家传大爱 共筑家国梦’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巡讲活动,仅2020年线上线下受众就达20余万人。”王红勇表示,通过积极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农村大操大办现象得到了遏制。

用“文化之泉”润泽农民群众心灵

山东以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为抓手,推动更多资源向农村和农民倾斜,切实做实做好“送文化到基层”的文章。

据调查发现,农民群众对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全省持续开展了“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活动,送戏场次逐年增加,2019年达到9万余场,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7.8%。

不仅如此,山东还建设了公共文化服务“齐鲁文化云”平台,在全国率先启动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看大戏、赶文化大集、享文明新风。有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共开展线下文艺志愿和文艺惠民活动2500余场次,参与艺术家近1.5万余人,现场受众约30万人,志愿者将文艺送到百姓身边,播撒文艺的种子,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

中郝峪乡村记忆博物馆(来源:中郝峪 幽幽谷)

“保护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乡村文化的延续,让人们‘记得住乡愁’,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王红勇透露,目前,全省已建成乡村记忆博物馆210多个。渔鼓戏、大弦子戏、周姑戏、聊斋俚曲、山头花鼓戏等古老的山东地方戏曲焕发出蓬勃生机。

“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我们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作为重点。”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说,截至目前,全省69900个村(社区)基本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省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室,提前完成了文化扶贫任务。

值得关注的是,全省各地注重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集群片区、精品旅游小镇,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条,串联起86个乡村旅游规模化村庄和41个乡村旅游精品景区。

兰陵压油沟景区的戏台(来源:兰陵压油沟景区)

据统计,2019年全省乡村接待游客5.5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消费2700亿元。其中,最醒目的要数兰陵压油沟村,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致富之路,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愁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我省在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付俊海介绍,省文旅厅与省扶贫办出台了《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在全省评选了60个“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街道),打造了10个乡村振兴特色村,形成乡村非遗发展的优质载体。同时,借助中国非遗博览会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节庆日,积极推动非遗展演展示与乡村文化振兴紧密结合,指导各地面向乡村策划、举办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济南、青岛、枣庄、济宁、泰安、临沂等地也以乡村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为重点,设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经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用文艺助力脱贫攻坚

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文联组织结合自身优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建设为抓手,提出了在农村社区搭建“永不落幕的文艺大舞台”设想,可谓是浓墨重彩的大手笔。

“这个‘舞台’是无形的,是种在基层、凝聚民心、振奋力量、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永跟党走的‘文艺舞台’。”省文联副主席姜慧如是说。

据了解,省文联根据自身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了《山东省文联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在工作流程上,探索打造了“群众点单、文联派单、文艺家接单、受众评单”的“四单”服务机制,建立了文艺志愿、文艺采风、文艺创作、人才培养、文艺惠民“五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实施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山东特色”。

经过长期的基层实践,省文联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形成了 “到人民中去——山东文艺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百县千村书法惠民”“农民戏剧展演月”“舞动千万家”“蒲公英音乐合唱”“百姓春晚”“蒲公英培训计划”等特色品牌。

山东省第三届农民戏剧展演月开幕式(聊城分场)

(来源:临清零距离)

迄今为止,“山东省农民戏剧展演月”已经连续举办三届,每年从全省4000余家“庄户剧团”中选拔出150余家进行重点培训、巡回展演,目前已累计演出1000余场,惠及农民群众470余万人,真正做到了“还戏于民”。“百县千村”书法惠民活动已累计开展5800余场(次),发动书法家23000余人次,为基层群众书写作品近90万件;开设“王羲之书法大讲堂”900余场,培养基层书法骨干2.5万人次,惠及群众400余万人,荣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2019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服务项目。

在姜慧看来,多年来,省文联扎根基层,服务民众,赢得了无数“粉丝”、拥趸者的交口称赞。“但为基层群众鼓劲、为艺术家鼓劲、为乡村振兴鼓劲的初心不能动摇,用文艺的力量助力脱贫攻坚的信念更不可改变。”姜慧说。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