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百位老人选择“生前契约” “互联网+”殡葬 老人买不买账?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6 07:46

2017年3月27日讯,“彼岸”,这个在北京殡葬用品领域被认为有着最先进经营理念的门店,上个月关张了。它曾经试图打破殡葬行业原有利益链条和灰色渠道,利用互联网平台公开透明殡葬用品价格,再通过实体店线下销售。然而,就是这么一家“时尚”的殡葬店,最终还是没扛过高昂的房租、人力、营销等成本带来的压力。

“彼岸”模式在殡葬业走入困境的时候,一种生前自主规划身后事的“生前契约”走进人们视线。

记者调查发现,在实际运作中,一些老年消费人群对这种殡葬“网购”形式却并不买账,反而还是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契约”更信得过。从去年4月正式启动至今,不到1年时间北京地区已有近千老人选择“生前契约”。

“彼岸”关门

积水潭医院南门外,有家名叫“彼岸”的殡葬用品店,宽大窗体组成的门面,专人设计的木质旋转楼梯,一排排考究的射灯打到寿衣展柜上……和老式殡葬店不一样的装潢、不一样的色调,甚至曾经有人以为这里是家古玩店。但是现在,“彼岸”无论是分别位于西城区、丰台区和朝阳区的3家实体店,还是精心打造的互联网平台,都在上个月正式关闭了,创始人之一的徐毅目前正在进行收尾工作。

彼岸创立于2013年,创始人徐毅和王丹从互联网跨界进入殡葬业,是因为两人都在为离世亲人操办丧事时吃过亏,甚至目睹过护工抢夺“提成”的场景。这让他们意识到,这个传统至极的行业,或许可以有新元素注入。

“彼岸”的运营模式是“线上平台+线下连锁”,为用户提供最基础的丧葬产品与“白事”服务。网上可以直观看到商品的品牌、价格,线下连锁店可以直接购买,“彼岸”还会把逝者家属将要面临的每一件事切分成一个个环节,让他们清楚接下来需要做什么,而每一项服务内容都明码标价。这种打破原有殡葬业链条、砍掉灰色收入的经营模式,曾让“彼岸”获得了著名天使投资人徐小平的百万元投资。

然而经营了4年,徐毅和王丹还是没有“撑”住,在两人自己投进去的100多万元资金消耗殆尽时,他们选择了关张。徐毅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成本高、收益差,“说白了就是赚不到钱。”徐毅告诉记者,为了要做到价格透明,“彼岸”的商品利润不会超过30%,但4年来房租却涨了两成,在互联网上的推广成本甚至翻了几十倍。“在一些搜索网站上,前几年一个关键词才几块钱,现在已经涨到一两百块钱了。”

徐毅认为,对于“互联网+”的殡葬模式,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依然不够,“现在操办后事的都是50岁以上的人群,他们的消费观念里并没有太多互联网思维,既不会去网上比价,更不认为买骨灰盒能像淘宝下单这么轻松简单。”另外,还有资本市场对殡葬业的忌讳,即便是有“彼岸”这样的新模式,也很难找到资金来源。“毕竟老话儿说,不整死人钱。”因此,徐毅认为,“互联网+”殡葬目前正在处于一个冷静期,尽管“叫好不叫座”,但应该还是殡葬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和趋势。

声音

“我连淘宝下单都不会,怎么可能在网上买个骨灰盒?”市民刘女士今年62岁,去年曾经和家人一起送走了92岁高龄的老母亲。老母亲离世的时候,刘女士和家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去医院附近的寿衣店,从净身穿衣到选骨灰盒等一系列“白事”都在这里办了,“产品一目了然,价格说得过去就行了。”

生前“契约”

就在“彼岸”模式在殡葬业走入困境的时候,一种生前自主规划身后事的“生前契约”走进人们视线。

八宝山殡仪馆西侧的上庄东街上,聚集着近30家殡葬用品店,几乎所有的店面都大同小异,货架上摆着寿衣、骨灰盒样品,柜台里放着冥票、金元宝等祭祀用品。这其中只有一家店与众不同,店内只有办公用的桌椅板凳和电脑,桌上摆的只有宣传页,很多客人都是冲着一份叫“生前契约”的殡葬保险产品来的。

殡葬行业相对封闭而传统,很多利益链条存在灰色垄断,在行业合作方面也比较困难

记者看到,这家爱佑汇殡葬服务平台出具的“生前契约”由一份泰康人寿终身寿险与《生前契约》确认函组成,是一款自主规划身后事的殡仪保险产品。生前就能提前购买身后殡葬服务的内容,依据个人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喜好提前规划并安排妥当,由专业公司提供完整服务。档次不同、价格不同,目前趸交保费在1万元至3万元,每年还有3%的增值固定收益。投保人的年龄需在60至75岁之间,身故可以选择领取保费,或者通过爱佑汇互联网一站式殡葬服务平台使用“生前契约”规定的殡葬服务,服务费用不受通胀影响。殡葬服务涵盖8个环节、40项服务、100多件单品,包括从身故后到落葬前的殡、葬、祭一条龙服务。爱佑汇华北区总经理史伟仕告诉记者,从去年4月正式启动至今,不到1年时间北京地区已有近千老人选择“生前契约”,今年1月份还执行了北京首例。

这位执行“生前契约”首例的是西城区一位78岁女性,投保人是她的女儿。“投保人的兄弟姐妹都在国外,比较认可生前契约,老人也不反对,觉得能给儿女省心。”史伟仕说,老人在医院用上呼吸机的时候,投保人就给爱佑汇拨打了电话,被称作“天使”的工作人员立即到医院陪同,几天后老人身故,“天使”各司其职,在一周内履行合同内的服务,帮助老人走好最后一程。

虽然“生前契约”正逐渐被老人们接受,但其实这种全新的殡葬形式也面临重重阻碍。“我们想在社区做推广,人家一听说是殡葬就特别谨慎。”史伟仕说,所以社区里来听讲座的老年人经常寥寥无几。另外,殡葬行业相对封闭而传统,很多利益链条存在灰色垄断,在行业合作方面也很难寻找特别合适的合作,因此“生前契约”的未来仍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声音

“1至3万元的产品偏贵了,像我们这种普通家庭,后事花不了太多钱,几千块钱打住了。”市民张女士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兄弟姐妹,就算自己身故了,他们可以协助子女完成身后事。但张女士的邻居李先生却不这么认为,“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万一自己走了,孩子肯定抓瞎,提前签一份契约,有专业人员帮忙,自己也走得坦然。”另外,李先生觉得,对于没有子女的老人,“生前契约”更是一份很好的保障,自己的身后事不用难为别人。

观点  “生前契约”应尽可能细化服务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律师秦鹏提醒消费者,由于“生前契约”的特点,殡葬服务履行时,合同签署的当事人已经身故,所以应尽可能在合同中将服务内容细化、明确,这样才能保证服务质量。另外,消费者应在法律上明确保单的执行人。由于合同履行时当事人已身故,殡葬服务公司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时,当事人本人不能再主张权利,也无法申请保险理赔,所以应当在合同订立时就将合同履行的监督人、保单的执行人在合同中确定好。即使是无子女的老人,最好也能确认朋友或者公益机构作为监督人或执行人。

而对于“互联网+”殡葬业的发展,业内人士认为,传统殡葬企业对“互联网+殡葬”思想准备不足、应对不足,现代殡葬服务项目少,商业模式缺乏;互联网企业对殡葬行业理解不充分、跨界人才缺失等等,这些都是制约“互联网+”殡葬业发展的因素。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