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衢路上开扎彩店的沈怀胜,早在25年前就经常在红白事上当总管,一年又一年,沈怀胜不知给父老乡亲们料理了多少白事,20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白事的办理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越来越简约。”谈起这20多年的变化,沈怀胜讲述了以下几点。
“守灵时间由七天缩成三天,祭拜次数也越来越少。”孙怀胜介绍,20年前,灵堂要在院落里设七天,短的也要五天,儿孙们都要披麻戴孝,拿着用柳枝做成的孝棍子磕头,为前来祭拜的亲朋回礼;而现在,人们更倾向于亲人在世时尽孝,另外,人们都搬进了楼房,找一个设置灵棚的空地都是难题,所以守灵时间统统缩减为三天,守灵时儿孙们仅戴上袖章以表哀思,哭声也不像之前那么大。
另外,之前出殡时,逝者的女儿要摆祭,鸡、鱼、猪头、水果、干果、糖人等必不可少,还要用钱币折成“寿”字以示隆重,殡礼上抢到祭品的人会健康长寿,而现在这样的环节都省去了。之前,“头七”到“七七”都要去逝者墓前烧纸祭拜,而现在仅“头七”、“三七”、“五七”祭拜。
20年前,遗体都要装进棺材,埋在祖坟旁。抬棺材时要用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主家会选有威望的白事总管喊号子,抬棺人随着号子声稳步前行。随着农村城镇化,平房村落竖起了高楼,大片耕地修成了大马路,寻得一块墓地成了难事。现在,逝者的生灵要装进骨灰盒,根据生前遗愿,有的将骨灰撒进大海,有的撒到减河,有的直接将遗体捐献给红十字会,而选择公墓安葬的最多,但再也没有抬棺前行和满街看热闹的葬礼了,办理白事的习俗一年比一年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