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汤汤,
经百里乃成;
大城泱泱,
历千年而兴。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引子:家住彭家渡》之《肆》。
二十多年前,村里为了引进投资项目,动员村民们搬迁。我们这批同学的家大都在规划之中,于是同大多数村民一样,“舍小家,为大家”,从彭家渡迁了出来。离开故土,到附近的城区重安新家。
当年,一同搬迁的有300多户人家,占了老彭渡村人家的三分之一,他们散落在昆阳、红旗、碧江、鹤庆等地方。我是早些年就出来的,因那时母亲还在乡下,故老宅尚在,但这次也无可奈何地被拆除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总是聚村而居。如果迁居,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战争、贫困、自然灾害等,或者在外发迹了有了功名,于是搬到条件更优渥的城镇,但老家的概念却依然根深蒂固,祖坟在这里就是一根坚韧的无法扯断的线,还要回乡祭祖,告慰先人。当然,乡人们迁出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块土地的人口达到饱和点,没办法再养活了,就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本色》中所说的那样:“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没有了土地的村民,还算村民吗?老顾很疑惑。但老顾还是按照村里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该通知的通知,该联系的联系,他认认真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拿着村里发的工资,虽然不多,但很知足。在他看来, 他目前是村民们连接这块土地的一个重要渠道或是纽带,就冲这一点,便让他有些自豪,微微得意。散落在外的村民们接到老顾的电话,心中不由得泛起对家乡的怀念。大家心里明白,往后再也没有机会在傍晚时分端着饭碗串门了,或许唯一能聚起来的是遇上宅上的老人去世,接到报丧后, 各家会派出代表参加葬礼。这是农村普遍的风俗,但若干年后,等这一代老人走得差不多了,估计就没有了。因为小辈们相互间基本不认识,而那时,这个村、这个宅真的不复存在了。
有个画面我至今难以忘却:那年村里大动迁,乡人们纷纷来到黄浦江堤岸旁,拜祭安葬在这里的先人。很多墓早已残破不堪,只剩一个小小的坟头或一块陈旧的木牌,书写着墓主的姓名。或许,来祭拜也是求得心里的安慰,毕竟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要走了,总得告知一下埋在泥土里的先人。现在村上的老人过世,他们的家人会让卡车装上老人生前的衣物和床架、箱子等,在固定的地方焚烧,就算是魂归故土的一种形式吧。人死了,也要找到回家的路。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描写和记载黄浦江的各类书籍和文章特别多,有文史典籍,有学术研究,也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而《申江记》是首次以文史散记形式为黄浦江立传。从“水脉”探索“文脉”,深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全景式描绘了黄浦江旖旎多彩的自然风光,东西方文明互鉴图景和波涛汹涌千帆竞发的时代变迁,记录下上海从江南小聚落蝶变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千年历程,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注脚。
2025年4月起,第二十四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吴玉林
朗读: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 杨承熹
编辑:汤婧娴
初审:林心怡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