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草色青青。3月28日上午,一场集体生态安葬仪式在合肥市小蜀山陵园举行。66位逝者在这里回归自然、走完生命终程。
仪式现场,家属整齐伫立,神情肃穆,于绿树繁花间,以默哀、祈福、书写蝴蝶卡片等质朴方式送别逝者,寄托无尽哀思。
陈先生的母亲享年101岁,生前是一名教师。老人一生崇尚简朴,临终前特意叮嘱子女丧事从简,选择生态安葬。“母亲总说,人走了就该干干净净回归自然。今天这场仪式,实现了她的心愿。”
在母亲的影响下,陈先生兄妹四人不约而同签订了遗体捐赠协议,把躯体留给医学研究,让生命以馈赠的形式谢幕。
从上海赶来的肖女士带着丈夫的骨灰参加了仪式。她年轻时曾来合肥工作生活,如今不少亲人仍定居于此。“我们一家人不想要死后的墓地豪华,只希望简简单单、和亲人离得近一些。”肖女士告诉记者,生态安葬很好,希望能多宣传,让更多人知道有这样的选择。
与传统墓葬不同,生态安葬采用可降解骨灰坛,将逝者骨灰深埋于泥土中。半年后,罐体与骨灰会自然分解,与鲜花、土壤等融为一体。这种方式既节约土地资源,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葬区内没有单独墓碑,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刻有逝者姓名的纪念墙。每年清明,家属可通过这面墙追思亲人,陵园也会组织集体祭扫活动。
“今年的集体祭扫活动安排在4月2日上午,我们将在森林葬区为选择生态葬的逝者举行清明共祭活动,致敬生态安葬先行者。”合肥市公益陵园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张旋介绍。
为减轻群众负担、推广生态安葬,小蜀山陵园推出“两有一免”服务模式:即安葬有仪式、祭扫有保障、全程免收费。这一举措受到广泛认可,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合肥市生态安葬增长趋势明显,以小蜀山陵园为例,从2021年69位、2022年108位、2023年308位,增加至2024年313位。
小蜀山陵园创新推出“家庭合墓”改造服务。通过向下拓展墓穴空间,墓区原有的单、双墓传统墓穴可依申请,改造成可容纳3位至8位家庭成员的合葬墓。“这种方式既不用新购墓地,又能让家族成员相伴长眠,符合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张旋介绍,2024年,全市已有127户家庭申请这项服务。
据统计,目前小蜀山陵园节地生态安葬占比已达61.2%,成为主流。随着节地生态安葬的推广,鲜花祭扫、云端追思等绿色文明祭祀方式的普及,越来越多市民开始接受“厚养薄葬”的理念。
“绿色生态安葬是移风易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造福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必然要求。”张旋表示,陵园将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安葬流程,让更多市民了解并接受生态安葬,逐步形成简约环保的殡葬新风尚。(记者 刘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