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改革:在移风易俗与尊重传统间寻找平衡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3-30 17:02

事件回顾

合阳殡葬改革新规4月起施行:酒菜不超过360元 9凉6热为最高标准

近日,陕西渭南合阳县发布《合阳县深化殡葬改革指导意见》(简称《意见》),4月1日起施行,引发关注。招待用烟每盒不超12元

酒每瓶不超60元

《意见》倡导酒席热凉9个菜一起上,饭席上含传统6个菜或地方特色饮食(辣子豆腐、踅面、刀削面等),坚决禁止酒菜超过15个,以9凉6热为最高标准,宴席价格应控制在360元以内。事主应主动提供足量餐饮打包袋,鼓励打包,落实光盘行动。招待用烟每盒不超12元,酒每瓶不超60元。

《意见》对删减报丧、守丧、吊丧、夜奠、迎门户、路祭、烧服二纸等殡葬程序作出了具体规定。例如,建议采用电话或微信报丧、在头七内择日下葬;夜奠会增加1000元左右的费用,建议取消;迎门户环节,建议不燃放鞭炮、墩子炮,取缔真猪、租赁花卉祭祀等浪费现象,坚决制止执事(帮忙人员)向亲属索要香烟等行为;路祭环节,建议不超30分钟、不安排“扯纤”习俗,坚决禁止乐人哭孝、小白狮祭祀、数十人抬轿等。

规定酒菜不超过360元

主要是基于够吃不浪费的原则

3月20日,合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称,出台《意见》前,该县相关部门进行了调研,召开座谈会,向各部门、镇村及群众征求意见,主要目的是遏制当地殡葬存在的陋习、铺张浪费、攀比之风,促进移风易俗,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该工作人员称,宴席方面规定酒菜不超过360元,主要是基于够吃不浪费的原则。如果没有一个指导意见,席上的酒菜四五百元,甚至更高,就会造成浪费、攀比。“例如宴席当天的烟每盒必须在12元以内,但前期亲友来吊丧,用什么烟,事主自由选择。”

《意见》为何未对随份子的标准作出规定?工作人员表示,“这个没法规定,你之前随别人多少,别人一般会还多少,这是人情往来。”

该工作人员提到,《意见》中对殡葬程序删减的倡导对当地影响较大。他指出,以守丧为例,当地一般是3天到5天,但该县北方一些村庄是7天,这对事主家太劳人伤财;以路祭为例,60人抬大轿的习俗是从外省传来的,并非该县传统,会造成浪费,助长铺张习气。

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执行

后续还会出台相应惩处措施

合阳县相关部门一名官方人士指出,出台该《意见》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此前有事主想省钱但省不下来,有了指导意见就可以节省丧事的开支,从这个角度来说,执行起来不难。他坦言,该《意见》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执行,如果有人违反,纪检、组织部门会介入处理,“现实中,纪检、组织部门执行起来可能会有难度”。他提到,后续当地还会出台相应的惩处措施。

合阳县路井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一名干部对记者称,针对该《意见》,镇政府已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向镇村干部传达,要求村委会向村民宣讲,即将开始施行,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执行。后续根据施行的情况,再征求意见,向上级反馈,优化举措。

合阳县坊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此前当地有红白理事会,还有示范村,一直在推进殡葬改革方面的工作。该《意见》的出台对当地深入推进改革更有指导性,至于后续能否顺利推进、能否见效,得一步步地来。

坊镇赵家村村民张先生介绍,此前他在村里参加丧事,事主的用烟每盒10元左右,酒每瓶几十元,每桌酒菜在300元至400元。他支持施行上述《意见》,可以减轻村民的经济负担,但有些必要的殡葬传统习俗应该保留。

来源:极目新闻

殡葬改革:在移风易俗与尊重传统间寻找平衡

近日,陕西渭南合阳县发布的《深化殡葬改革指导意见》引发热议。该《意见》对丧葬程序、宴席标准、祭祀形式等作出详细规定,试图通过限制酒菜价格、简化流程、禁止铺张浪费等措施,遏制农村丧事中的攀比之风和过度消费。这一改革初衷值得肯定,但如何在移风易俗与尊重传统习俗之间找到平衡,如何确保政策落地实效,仍需审慎考量。

初衷:遏制陋习,回归丧礼本真

合阳县的殡葬改革直指当下农村丧葬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痛点。在不少地区,丧事逐渐异化为“面子工程”——动辄数日守丧、高价烟酒、大操大办,甚至出现“60人抬轿”“小白狮祭祀”等外来攀比性习俗。这不仅加重了事主家庭的经济负担,更让哀思之情被形式化的铺张所淹没。改革提出的“酒菜不超过360元”“取消夜奠”“简化路祭”等规定,本质上是将丧礼从浮夸的排场竞争中拉回本真:以节俭的方式寄托哀思,以务实的态度对待生死。

挑战:如何化解执行阻力与文化惯性

然而,政策落地面临双重挑战。其一,农村社会人情网络复杂,传统习俗根深蒂固。例如“迎门户”环节中的燃放鞭炮、真猪祭祀等,虽被《意见》视为浪费,却可能承载着村民对逝者的特殊情感寄托。若简单取缔,或引发“一刀切”争议。其二,标准化的价格限制与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存在矛盾。例如“烟每盒12元以内”“酒每瓶60元以内”的规定,可能因地域物价差异或隐性消费而难以监管。此外,政策中“倡导”与“禁止”的界限模糊,缺乏明确的奖惩机制,可能削弱执行效力。如村民张先生所言,“必要的传统习俗应保留”,如何在改革中兼顾文化传承与社会心理,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

路径:柔性引导与刚性约束并重

要破解这些难题,需采取“疏堵结合”的策略。一方面,政策执行需注重柔性引导。例如通过红白理事会、乡贤示范等方式,让村民意识到节俭治丧不仅减轻经济压力,更能体现对逝者的真诚悼念。合阳县将党员干部列为“带头执行”对象,正是利用其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推动观念转变。另一方面,也需建立适度的约束机制。例如将殡葬规范纳入村规民约,对违规大操大办者取消部分福利待遇,或通过设立举报渠道强化监督。但需警惕过度行政化干预,避免激化干群矛盾。

反思:移风易俗的本质是重建价值共识

更深层的问题是,殡葬改革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政策设计,更依赖于社会价值共识的重塑。当下农村的丧事攀比,实质是传统宗族观念与现代消费主义交织的产物。村民通过隆重的仪式维系家族声望,却也陷入“不得不办”的集体无意识困境。因此,改革不能止于“管住钱包”,更需通过教育宣传重塑生死观,让“厚养薄葬”理念深入人心。例如推广生态安葬、集体追思会等新形式,或将丧事节约的资金用于公益事业,使节俭治丧转化为正向社会价值。

合阳县的殡葬改革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但其效果仍有待观察。移风易俗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在尊重文化传统与回应现实诉求间找到动态平衡。唯有让政策兼具温度与力度,让村民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认同”,才能让丧葬活动真正回归悼念的本质,成为推动乡村文明进步的契机。

文/景明军

原标题:《渭青议事厅 | 殡葬改革:在移风易俗与尊重传统间寻找平衡》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