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劝阻带爆竹入园
这个岗位设了12年
3月17日,在南宁四厦岭公墓,墓园副主任史文亮向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展示了手机里一组珍藏了13年的老照片。照片里,墓园的工作人员拉着横幅、捧着鲜花,在园区门口宣传,号召群众用鲜花寄托思念,文明祭扫。
墓园副主任史文亮手机里珍藏了13年的老照片。
史文亮介绍,四厦岭属于南宁的北郊高峰,从清朝时期开始,便有附近的居民自发聚集至四厦岭安置先人,有4万余座旧土坟,每到清明祭扫高峰,当地村民燃烧纸钱、爆竹,存在较大消防安全隐患。
从2012年开始,墓园就号召市民文明祭扫,用纸钱、爆竹换鲜花。
“从那之后,我们每年都设有专人专岗,负责这件事。”史文亮说,现在去祭扫的人,基本不会带爆竹,墓园于2024年也撤销了这个岗位,“12年坚持,才显成效,改变观念需要时间”。
南宁市殡仪馆馆长郭威也表示,移风易俗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有成效。就拿现在大力推广的“互联网+殡葬服务”来说,让逝者家属使用网上的生命纪念馆、时空信箱等诉说思念,代替线下祭扫,仍有漫漫长路。
家里办白事
先去村里服务中心报备
2024年,李女士98岁高龄的爷爷寿终正寝,她从南宁赶回老家桂林参加丧礼。令她惊讶的是,出殡前一晚,不仅办了约50桌酒席,长辈还请来了表演团队,办完葬礼,花费高达8万元。
这些传统的殡葬礼仪,目前是否有科学有效的约束模式?据悉,广西已在全区开展红白事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工作。
南宁市武鸣区双桥镇伏林村,就是自治区级红白事服务中心示范点。2020年,该村成立了红白事服务中心,形成了相关章程,确定了“红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原则,并与村民签订移风易俗倡新风承诺书。现在,村民有红白事,都会先到红白事服务中心去报备,自觉实行“简办清单”,按要求提前登记好宴席规模、办事期限等。
文明殡葬
还需生命文化教育滋养
史文亮说,他毕业于殡葬管理专业,在殡葬行业工作了十几年之久。入行之前,他与大部分群众一样,谈及殡葬都有所忌讳。到了学校,接受生命文化教育后才慢慢转变。他认为,生命文化教育通过追忆逝者的美好德行,使生者获得一种直面生死、超越生死的生命智慧。同时,强化殡葬的人文关怀属性,不仅有利于移风易俗,也对深化殡葬改革有重要意义。
南宁市殡葬服务管理处将生命文化教育与红色教育相结合。
广西科学院大健康产业研究院心理研究中心心理专家李祖枢介绍,“三月三”、清明去扫墓时,是家长给孩子进行生命文化教育的好时机。例如,要带孩子去扫墓前,就可以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去祭扫,祭扫的长辈是谁,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还可以拿出长辈的照片,跟孩子讲一些长辈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可以是长辈从军等特殊经历、工作中的奋斗故事,也可以是某些善举,这些故事能加深孩子对家庭的联系感,让孩子对生命有更深刻的体会。
郭威介绍,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正在大胆实践,打造了一批优秀的生命文化教育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如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上海福寿园等都有丰富多样的生命文化教育活动。其中,上海福寿园举办的“红色丰碑”人文情景党课,让市民在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也重新审视了生命与生死的意义,吸引不少人前去学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