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文明之花开西平 移风易俗树新风
2025-03-05 15:15
文明如花,清香宜人;文明如水,柔和包容;文明如诗,深情高雅……春光中的西平,处处散发着文明的气息。“移风易俗、红白喜事简办”已经成为新的风尚,深入人心。
在驻马店市西平县,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树立新的社会风尚,旨在让每个人感受到参与社会建设、共享美好生活的责任和担当。这一举措如清风拂面,涤荡旧俗的尘埃,让生活回归本真。婚礼不再是一场奢华的盛宴,而是一段真挚情感的见证;葬礼不再是一场繁复的仪式,而是一次深情的告别。简化的是形式,沉淀的是情谊,升华的是心灵。
婚丧嫁娶不铺张礼金不多情意重
“节哀顺变。”清晨7点,柔和的晨光洒在师灵镇师灵村委冀庄村,村民赵伟神情庄重地走到村头李套的白事登记簿前,默默将20元现金轻轻放下,然后,安慰了正在悲痛中的婶子赵胜平。随后,他便转身加入到抬棺的队伍之中。这样的场景,在师灵村早已成为一种常态,多年来不断重复上演。无论家境富裕还是贫寒,村民们随礼的金额始终固定在10元、20元、30元不等上。“礼金的多少并不能衡量心意,重要的是大家能实实在在地到场帮忙。”红白理事会成员冀振业说道。这份写在人情簿上的“二十元约定”,是师灵村村民对淳朴民风的坚守,彰显着他们重情重义、互帮互助的美好品德。
据冀振业介绍,不光是白事,喜事更是一切从简。自己的女儿2021年结婚,男方拿出了6万元彩礼,闺女出嫁时,自己又陪嫁了1万元和一辆电动车,连同原来的6万元彩礼一起交给女婿,作为他们的创业基金。
“我儿子2009年结婚,人家女方象征性地只要了8000元彩礼,我也是非常感动。这不,小俩口现在在外创业,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日子越过越幸福。”冀振业说。
厚养薄葬显孝善 美丽乡村谋振兴
婚丧嫁娶简办不是淡漠,而是将最珍贵的情感凝练成最纯粹的表达。
师灵村党支部书记李自力介绍,师灵村在举办丧葬仪式时,始终严格遵循“当日事当日毕”的原则。办白事的主家,无需大费周章地摆流水席,仅需准备大锅菜和馒头,供帮忙的村民简单果腹。帮忙的村民们在完成手头的工作后,便各自散去。“以前为了面子,哪怕借钱也要大摆宴席,一场下来花费不少。现在不摆席,能省下两三万元,这些钱能花在更重要的地方。”刚为母亲办完后事的村民李小华感慨地算起经济账。据详细统计,这一举措每年能为师灵村村民减轻经济负担超过60万元。不仅如此,节省下来的时间,村民们可以投入到发展生产、建设乡村中,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干力量,这无疑是师灵村村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智慧之举。
沿着师灵村的农田漫步前行,7座自然村公墓隐匿在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之间。每一座墓园,都倾注着村民们的心血。他们自发义务植树,精心管护墓园环境。公墓内统一规格的墓穴,不仅规划有序,还节省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集中安葬的方式,既严守了耕地保护的红线,也让村民们在祭扫时有了特定的场所,有了情感寄托的精神归宿。”村干部李玉停介绍道。如今,师灵村的公墓入葬率达到了100%,曾经乱埋乱葬的现象彻底消失不见,这片土地上,新的文明丧葬方式得以传承和发扬。“活着多尽孝,钱要花在平时。”师灵村党支部书记李自力告诉记者。
党员干部做表率 文明春风吹西平
在村里走访,一位正在晒太阳的大爷告诉记者,村里办喜事的一系列程序如订媒、过礼、商量事儿、送好等一系列村规,现在由新人的至亲碰一次面就“一气呵成”,村里办丧事儿,乡里乡亲的象征性地送10元、20元、30元不等,就可寄托哀思。师灵村移风易俗的悄然变革,离不开村两委多年来“软硬兼施”的创新治理举措。村里成立的红白理事会,对每一场白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各项移风易俗规定落到实处;党员干部积极发挥带头作用,签订承诺书,以身作则践行新的风尚。“我们削减了旧习俗中那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强化了村民之间的互助精神。”站在村民议事馆和村史馆前,村党支部书记李自力满脸欣慰地说道。如今,通过白事改革节省下来的财力,一部分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文化礼堂里传出的阵阵锣鼓声,洋溢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一部分设立成助学基金,为村里的学子们提供奖学金,助力他们追逐梦想。更重要的是,这场改革让村民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情感纽带更加牢固。
在西平,文明如同一粒粒种子,深深埋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这一粒粒种子发出了和谐之芽,开出了美丽之花,结出了幸福之果。2024年12月,西平县委书记侯公涛在全国移风易俗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当下,西平县移风易俗的文明觉醒,如同星星之火,在乡村振兴的广袤大地上,已经绽放出绚丽多彩的文明之花,将引领更多乡村走向文明、和谐、美好的未来。
来源:中国日报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