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英雄张立春《上甘岭》张忠发人物原型,归国生活困难成修鞋匠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3-05 03:31

原创 战斗英雄张立春《上甘岭》张忠发人物原型,归国生活困难成修鞋匠

2025-02-27 15:30

发布于:天津市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老人时常坐在马路旁边修鞋。他的样子看起来似乎生活不太宽裕。身为一个修鞋匠,他收的价钱并不贵,遇见军人、学生,甚至还都不收钱,并且传授徒弟也免费。

时间长了,周围的居民都知道这边有个修鞋的老人,手艺很好,人也和气。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自然也就不会了解这位老人的过去。

这位目前以修鞋为生的老人叫张立春,家中境况非常困难,之前贫困到自己的女儿在家中因为营养不良死去,而现在他的妻子瘫痪在床,他不得不出来修鞋补贴家用。

张立春

生活的风霜严酷击打着张立春老人的一家,但张立春心中没有怨怼,也没有倒下,他依旧坚强的生活着,只要活在世上一天,他就要积极生活一天。毕竟,现在的境况还能比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更残酷吗?

张立春年轻的时候参加过抗美援朝,是战场上当之无愧的英雄。他在部队时担任过连长一职,共立下过五次战功,是电影《上甘岭》中英雄连长张忠发的原型之一。

张立春曾在闻名世界的上甘岭战役中坚守阵地十几天,终于在炮火连天,尸山血海的高地上,坚持到战斗胜利,因此战后他被记特等功,获得了一枚英雄勋章。

张立春

谁能想到马路边普普通通的修鞋匠曾经有过如此光辉的经历呢?而身为英雄的他最后又为什么沦落到这样的生活窘境?

1.铁骨铮铮张立春

1924年,张立春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张官庄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和许多英雄的背景相似,张立春少年时家中贫困,生活艰难。为了维持生计,打渔捞虾、卖花生、要饭,只要是能挣来一口饭,张立春都干过。

幸好他没有被社会的黑暗打垮,顺利度过了生活的苦难,也造就他倔强的性格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1945年7月张立春参加了抗日民主联军,在1947年3月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解放战争时,张立春参加了“四保临江”战役,参加了四平守卫战和四平攻坚战。在辽沈战役中,立大功两次,获“战斗英雄奖”。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作为胡寨区民兵支前队的一员,张立春积极投入到支援战役的活动中去。他推着土车子,在里面装上小米、面粉和军鞋等,日夜兼程,一次次拼尽全力将军需补给送往前线,直到淮海战役胜利。

淮海战役结束后,24岁的张立春紧接着就随部队参加了平津战役。这一次张立春当了主角,他在天津外围的张八坟和敌人来了一场血战。

当时敌军在三丈多高的城墙上架设了三道铁丝网,数不清的碉堡也暗藏在周围。因为敌军的封锁线火力集中,我军大部队的进攻屡次受挫。

这时,张立春所在的四连接到任务,炸掉敌军的碉堡,确保大部队前进。

身为突击班班长的张立春义不容辞,身先士卒。突破敌人的三层铁丝网后,张立春正要翻过城墙,但是不慎被敌人发现。此时战况激烈,周边也无处躲藏,张立春心一横,摔到敌人的战壕里。

战壕里冰冷的水冻了张立春一个激灵,险些站不起来。他赶紧站起身来冲着敌军先扔手榴弹,然后趁机继续爬城墙,最后竟从三丈多高的城墙上摔下去。

这一次张立春被摔得七荤八素,浑身是血,外伤内伤都有了。但他顾不上想自己的状况,强打精神站起来,冲着敌人的碉堡就是一个手榴弹,紧接着冲向下一个碉堡。最后,张立春总共炸毁了敌人11座碉堡,为大部队的进攻扫平了障碍。这场战役,张立春立下了个人特等功,被部队首长评为“全军第一兵”。

2.英勇作战守阵地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战争爆发。张立春所在的部队秘密在丹东集结。那会是晚上9点,伴随着众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张立春和战友们一同跨过鸭绿江,当他们经过鸭绿江上的断桥时,部队首长命令战士们全体向后转,立正向祖国宣誓。

这样的场景庄严而神圣,张立春和战友们忍不住热泪盈眶,一夜无眠。

刚到朝鲜的时候,张立春还是侦察连的侦查员。当时在三所里有一部分敌军的机械化部队要向北行进,想去支援南边的部队。为了阻止敌军得逞,上面派张立春去炸断路上的桥梁。他和助手抱了十斤的炸药包,成功把公路桥炸断,完成了阻击任务。

在第二次战役中,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击,连长张立春英勇作战,指挥全连战士抵挡敌军攻势,躲过敌机的狂轰乱炸,一直从白天奋战到黑夜。此时阵地上也没剩下几个人了,但伤员一个没丢,阵地也守住了。以前大家都知道钢8连、铁7连,如今,9连也终于给自己挣来了光荣称号:“打不垮的老9连。”

说起抗美援朝,最惨烈的莫过于上甘岭战役,张立春当时也参与其中。

据统计,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联合国军共投入6万多兵力,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伤亡2.5万人,志愿军参战兵力4万多人,伤亡1.15万人。

在中外战争史上,这一次战役创造了在3.7平方千米的狭小阵地上,投入兵力最多,发射炮弹、炸弹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大等多项世界纪录,非常直观的显示了志愿军的大无畏精神和防御的稳定性。

没有经历过的人只能看到这些冰冷的数据,但这场战斗让张立春永生难忘。

10月30日21时,我军发起反击战。在官兵伤亡惨重、增援部队还未到达的情况下,时任突击连连长的张立春,亲自率领15名战士趁着夜色悄悄出发了。

突然间炮火连天,激烈的爆炸声像一把白刃,凶狠地划开了夜晚的寂静。敌人的火力十分猛烈,面对敌军的突袭,张立春立刻冷静下来,决不能退缩!他开始带着士兵艰难地向敌人的火力点靠近。

彼时敌人占据了8个地理位置优越的要地,并且人数上占有十足优势,武器装备也充足。又是一次以少对多的战役。

敌强我弱,战友们一个个气竭倒下,惨死在血泊之中。张立春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恨,疯了一般和敌人展开了厮杀。在20分钟内,他一口气将剩下的7个山头全部攻下,还俘虏12名美国士兵。

后来面对记者的采访时,张老感慨道:“你们这些年轻人,是根本无法想像5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如何以劣势装备打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

在闻名世界的上甘岭战役中,张立春在阵地上坚守了十几个昼夜!他的9连再一次证明了他们是打不垮的连队,虽然最后能打仗的只剩七八人。但他们最终守住了阵地,并且坚持战斗到了胜利!战后,志愿军部队也给9连通令嘉奖。

张立春参与的战役很多,他的事迹被魏巍记录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中,魏巍在书里称张立春勇猛如“小老虎”。当时他的事迹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前进报》出版的《无畏的战士》一书中也有记载,并被当时国内外各种媒体广为传颂。

3.修鞋为生

战争胜利后,张立春跟随部队回国,荣誉也紧随而来。在回国前夕,朝鲜主席金日成前往部队驻地为志愿军们送行,并和张立春及其所在部队的多位战斗英雄合影留念。

张立春回国后三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并和领导人们合影。1955年10月1日,他又被邀请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并参加国庆观礼。

张立春和魏巍

后来转业的时候,战功卓越的张立春,拒绝了上级领导“留在开元武装部”的安排,他主动放弃了到南方沿海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到最艰苦的地方“带头吃苦”,来到了当时别人眼里“兔子不拉屎”的朝阳县。

在平凡的岗位上,张立春一干就是十多年,他曾在朝阳市某县的棉麻公司当过副股长,后调任煤建公司货场主任,曾21次被评为县、区、市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在任期间,他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为别人起模范带头作用。

可惜平顺的日子没有一直持续下去。1963年的时候,因为生性耿直,张立春替一位女工打抱不平,结果得罪了领导,之后遭人诬陷,张立春被捕入狱。

战场上下来的老兵自然不会因为这样的龌龊事服软,但由于张立春拒绝认罪,他在狱中被关押了5年之久。他的妻子也被单位开除失去了经济来源,自己的孩子无法升学,更无法参军。因为家庭贫苦,张立春有一个女儿甚至因为营养不良离开了人世。

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女,张立春的妻子只好去蔬菜公司的大菜窑捡白菜帮子挣钱糊口。但是地窑冰冷潮湿,又加上过度劳累,长此以往妻子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没过几年就半身不遂,瘫痪在床。

张立春

直到1971年的时候张立春才获释,为养活一家和照顾妻子,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不分昼夜地拼命干活,他挑过大粪,卖过苦力,最后当上了一个靠手艺吃饭的修鞋匠。

1979年,张立春的事情被平反昭雪。当时他在大街上摆摊修鞋的事情惊动了军区的一位领导,怎么能让战斗英雄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在知悉张立春家庭情况后,领导就委托朝阳县政府给他安排工作。

可张立春婉言谢绝了政府的好意:“我还有一双手,自己能挣饭吃”。

当时张立春家中的经济来源全靠他一个人,曾经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战士,如今被生活压得直不起腰。

刚开始修鞋时,张立春一窍不通,这个东西也没地方可学,他只好自己慢慢琢磨研究。“既然能在战场上炸碉堡,就一定能把修鞋的手艺学会”。张立春这么鼓励着自己,技艺慢慢地熟练起来。

为了能多挣点钱,让家里的生活好过一些,张立春常常日夜赶工。但他修鞋从没有偷工减料,每一双鞋都仔仔细细修好,生活的磨难不是妥协的理由,正因如此,张立春老人的坚持更加弥足珍贵。

张立春从不跟别人说自己打了多少仗,有过多少功勋,他也没有向组织要过什么。“有人说我傻,说我应该拿荣誉向政府邀功,说我闺女下岗时,我应该帮忙给找工作。”老人生气地回答:“那么多战友牺牲在战场,我能活着回来就很幸福很满足了,还谈什么条件!”

很快,张立春的鞋摊慢慢有了名气。他努力维持着一家的生计,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30多年里,他军人、学生不收钱,传授徒弟也不收费。

张立春的徒弟赵玉柱被采访时说,他今年64岁了,从30岁时就跟着师父学修鞋。赵玉柱回忆道:“师父手把手教了一个月,我就能干了。师父是个大好人,教徒弟,首先教做人,再教做事,他常常将‘做人要堂堂正正,走得正,行得正’这句话挂在嘴边。”

张立春立身正,除了徒弟,他的子女也十分敬佩自己的父亲,“我父亲性格耿直了一辈子,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就会坚持干下去。”张立春的儿子张占平这样说道。

2005年,张立春被邀请来到哈尔滨参加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颁奖。

张立春因此很兴奋,他特别提到了两位战友。一位是电影《上甘岭》里唱着《一条大河》的女医生王兰的原型王清珍,另一位是当年部队的宣传队队长张洪。

“王清珍比我小四五岁,原籍是河北;张洪和我年纪差不多,家就在黑龙江,上次与张洪联系还是1979年。现在,我真的很想他们,很想得到他们的消息,如果能够和我联系,哪怕是他们的子女,也了却我心中最后一个心愿。”张立春动情地说。

可惜天不假年,2006年,82岁的张立春在与病魔斗争10个月后,在10月29日上午与世长辞。

作家魏巍第一时间从北京打来电话,痛悼他笔下的“小老虎”,在他赠送的挽联上,写着一行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字:“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张立春的徒弟们都来为自己敬爱的师傅送行,他在战场上战友马玉祥,听到张立春去世的消息后,连夜启程,坐了8个小时的火车,从内蒙古通辽市赶到朝阳,为老战友送行。

市委书记和市委常委等政府领导都悉数到场,送上挽联和花圈,为这位抗美援朝英雄的离世哀悼。

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电话络绎不绝,而张占平表示绝不给父亲的脸上抹黑,要节俭办丧事,让老人走得安详,走得无憾。

张立春这一生称得上是顶天立地,对得起国家和人民,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积极奉献,却从不居功自傲,再困难也没向组织伸过手。他有着自己的坚持和骄傲,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学习的榜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