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方志河北” ,我们一起来长知识!
者
按
春节来临,在我国传统习俗里,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每天怎么过都是有讲究的,比如祭灶、比如打酒、比如剃头......
“方志河北”推出春节专辑,带您了解这些古老而有意思的过年习俗,让伟大的中国文化在这里得到真实的保存。
年
啦
节
民
俗
贴春联是河北家家户户必做的迎接新年的活动。河北各地贴春联的时间也略有不同,石家庄有“二十九,贴道有(春联)”;唐山一带则“二十八,贴年花(窗花、年画、春联)”;张家口蔚县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安国县志》载:“贴对联、年画,猪圈、鸡窝、大车、碾磨、井台遍贴‘肥猪满圈’‘鸡鸭成群’‘车行万里保平安’等吉祥贴”。春联贴在什么地方也是有讲究的。最讲究的是临街门上的对联,大都富有吉祥如意、欢乐喜庆的寓意,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到人间福满门;春到人间天地知,福落门庭院生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
按照河北大多数地方的传统民俗,当年有丧事的人家春节不贴对联或贴蓝色对联,三年后,才开始贴大红对联,名为“守孝”。霸州胜芳等地要守孝三年,这三年都不能贴春联。石家庄地区次年可以贴紫色春联,而张家口一带,有丧事的当年也要贴春联。为了敬神,石家庄正定地区、张家口蔚县上苏庄则也会在正月十五贴春联。
节
民
俗
贴福字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的门上贴“福”字,期待着自家能驱逐穷气,多福多财。更有的人家故意把“福”字头朝下倒着贴,取其“福到了”“福到我家”之谐意,皆为我国“迎春纳福”的古老民俗传承。《霸州市志》载“为数不少的人家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节
民
俗
河北有腊月三十贴年画的习俗。年年有鱼(余)的年画在河北地区也是常见的,是取“余”的谐音,同时也象征吉祥、富裕。武强年画中尤为出名的是狮子画。“渔樵耕读图”“扛箱宫”“老鼠娶亲”“三顾茅庐”“回荆州”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年画。胜芳结婚第一年的新人,娘家人要在年前给自己出阁的女儿送一张带有大胖小子的年画,婆家则要把这张年画倒着贴在新房中,取其“小子到了”的谐音。邢台内丘县的“内丘神码”是特别出名的印刷的纸神像。还有贴全神,也是寄托了人们平平安安、身体健康的美好意愿。《赵县志》中有“大多数人家都供奉所谓‘家宅六神’(天地、灶王、土地、南海大士、关帝、财神)以及仓宫、马王、车神、路神等”。
节
民
俗
贴窗花
河北春节期间有剪贴窗花的习俗。虽然时代变了,但贴窗花的习俗还在很多地方保留着。河北蔚县、丰宁、无极等地的窗花闻名遐迎。蔚县有这样的俗语“窗户纸上不贴窗花,会生‘白花’(方言,赌博耍钱)的儿子”。所以,当地过春节一定要贴窗花。窗花最有代表性的是喜字窗花。有的人在贴窗花的时候还故意把字倒着贴,念出其谐音,“喜到了”。
节
民
俗
这天,河北有把家族的祖宗牌位、祖上的像或家谱图悬挂于中堂或安放在屋内(俗称“挂祖子”“悬家簿”)祭拜的传统。人们把已故亲人的灵魂“请”回家中一起过年的习俗称作“请家亲”“接祖宗”,一般在除夕入夜前,在墓地或村口路边进行。《涞源县志》载“旧时,还在堂屋挂"阴族"(家谱表)、请"亡疏"、摆"供品",现在仍有请"亡疏"者。”邯郸涉县民间“请家亲”在大年三十下午,祖孙三代同去自家祖宗的坟头,归家途中不能停留或去办他事情,俗传那样会让祖先半路迷失,沦为孤魂野鬼。«故城县志》载“由男性长辈领儿孙手持香束、烧纸和鞭炮,至村头道口‘请家堂’(俗称‘请爷爷奶奶’)”邢台南宫有的村子也是在年三十下午“请爷爷奶奶”。
承德平泉县聚居的蒙古族人,年三十各户人家由家长带领,要去一个固定地点焚香、烧纸、祷告、磕头,遥祭祖先,蒙语称“查梯吐噜”。然后才去家坟上烧纸,磕头祭奠先人。各户焚香、烧纸、磕头完毕,便竖起早已备好的秋千架开始荡秋千和转悠悠活动,活动直到二月初才结束。此年俗一直保留至今。
衡水饶阳县民间有年三十夜里提着灯笼带着香火到庙里进香拜神的习俗,俗称“行香”。邯郸涉县的庙祭则在除夕将尽、大年初一的拂晓,而且“要到村中所有神庙分别上供、烧香、磕头,到的越早越好,俗称‘抢头香’”。
节
民
俗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新岁。现在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依然盛行。
磕辞岁头是保定市易县清西陵一带满族人家除夕的重要习俗。除夕晚饭后,全家人给阴间的长辈磕完包袱头后,还要跟在世的长辈辞岁,就是给长辈鞠躬、磕头,以示尊敬和春节的问候。磕辞岁头只按照辈分,不看年龄,即使是几十岁的小辈也要给十几岁的大辈人磕辞岁头。《沧州市志》“晚辈要给长辈磕头拜年,老人要给未成年子孙压岁钱”。《献县志》“老人给小孩‘压岁钱’”。《盐山县志》载“饭前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未成年的晚辈压岁钱”。《丰润县志》载“家人晚辈给长辈拜年,小孩子们可得压岁钱”。
节
民
俗
河北除夕有吃年夜饭的习俗。河北人吃年夜饭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年三十的饺子,也叫吃年夜饭、团圆饭。馅儿要有肉有菜,寓意“有财”;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或秫秸,名曰“柴(财)顺火旺节节高”,饺子下锅后,用勺、铲朝一个方向转动,称“团财、聚财”。忌说“破”“烂”“不够”等,要说“涨菜(财)了”“挣了”等吉利话。饺子煮熟后,先敬神,敬祖宗,然后全家人吃。《沧州市志》载“最重要的是年三十夜里的饺子。在饺子熟了以后,用五只碗盛上,先供奉天地众神,烧香化纸,鸣放鞭炮,叫发纸。要面向喜神、财神方位,忌讳“太岁”方位”。阜城一带过年包饺子时,必有剩面剩馅,俗言“剩面有粮食吃,剩馅有钱花”,煮饺子时放饺子的盖帘中间要剩几个饺子,盛饺子时锅里也要剩几个,吃饺子时碗里也要剩几个,意在处处有剩余。《固安县志》载“包饺子时,一般皆留少量面、馅,取年年有余之意。”
大城县习惯在馅中混包几个糖或豆腐馅,谁吃到它,谁就是幸运者。有的老人为给儿孙们“添福”,发现“幸运饺”,便借故让给儿孙们吃,名曰“为后代留福”。《安平县志》载“包饺子,有的把铜钱(现用硬币)包在饺子中,据说谁吃到谁有福”。《滦县志》载“晚上(多在深夜)必吃水饺,且掺入适量挂面,谓‘金丝穿元宝’”。深县团圆饭中,习惯在水饺中掺煮少量挂面,名曰“金丝穿元宝”。《武强县志》载“除夕的晚饭习惯吃饺子、面条混煮的所谓‘龙戏珠’”。张家口蔚县年三十的晚饭要吃荞麦面饸铬。
当然,年夜饭还有化解邻里矛盾、婆媳矛盾的功能,其中《沙河市志》“即使是与公婆丈夫有隔阂的媳妇,也要回到婆家,切不可在娘家过年,俗云‘媳妇看了娘家灯,全家死个黑咕咚’”。《安国县志》载“平时小有纠葛,一杯隔年酒,怨愤尽解”。
在定州一带,年夜饭是在除夕吃过晚饭后,收拾停当,重新再摆上一桌,有凉热荤素菜及酒水饮料,主食有饺子、馒头,不管吃不吃也要摆上。一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饮边聊,其乐融融。有的直到子时方结束。
节
民
俗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河北也不例外。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除夕之夜,通宿不眠,屋内庭院点长明灯,如白昼一样。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海洋。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踩岁,即在除夕夜将事先备好的芝麻秸,由住室门口铺撒到临街大门口,院内通往厢房的过道、走廊间也要铺撤,凡有走动就会发出“瞧瞧啪啪”“嘎吱吱”的响声,既有驱邪避祟之功,又取“节节岁岁(踩碎)平安”的吉祥之意。
沧州一带流行“拦门棍”习俗,和踩岁燎岁相似,亦为驱邪避鬼习俗,即在除夕之夜“各家大门口放一根棍子,中间裹着一张烧纸,曰拦门棍,以防鬼入家门”。现在的“踩岁”则多用鞭炮驱邪。
邯郸流传着一种奇异的风俗—扔愁帽。各家和户的大人、孩子在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老人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原标题:《【志载年俗】腊月三十除夕到,辞岁贴福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