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一男子花9万买件破袈裟,遭妻子痛骂,3年后拍卖价高达6500万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19 10:13

原创 05年一男子花9万买件破袈裟,遭妻子痛骂,3年后拍卖价高达6500万

2025-02-16 09:00

发布于:天津市

2008年1月6日,一场如火如荼的拍卖会在北京华都饭店拉开了帷幕。

各路古文物收藏爱好者纷纷到场、座无虚席...

拍卖会进行到尾声时,工作人员推着最后一件“压轴藏品”——缂丝陀罗尼经被亮相,一时间吸引了场内众多看客的目光。

“3000万!”

“3200万!”

拍卖正式开始后,举牌者络绎不绝,经过11轮的激烈竞拍,缂丝陀罗尼经被最终以6500余万的高价被一名年轻女士拍下。

藏品被高价售出,但它的前主人秦先生的脸上却不见过多的欣喜之色。

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镜头,秦先生也丝毫没掩饰自己心中的失望:

“来的人还是太少了,拍卖价没有达到我的预期!”

在2008年,卖出一件藏品便有千万元的进账,这就已经远远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资产水平。

但秦先生面无喜色不悦,眉眼间徒添的几抹愁云,甚至还有一丝买卖做赔的怅然。

据了解,秦先生入手缂丝陀罗尼经被时,仅仅花了9万元。从经济上讲,秦先生几乎赚得盆满钵满。

能以700多倍的价格转手卖出藏品,本应当是件大喜事,为什么秦先生却失望至如此?这件被天价转卖的缂丝陀罗尼经被背后,都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不顾反对,借钱购置藏品

缂丝,一直以来享有“织中圣品”的美誉,而2008年年初展出的这件藏品,不仅有正反两面纹路的双面缂工艺,其颜色更是使用了古代皇帝御用的明黄,无论织法与质地,都将藏品的所属年代指向了乾隆时期。

而秦先生与缂丝陀罗尼经被的相逢故事,就像一出精彩纷呈的戏文折子。

每当提起2005年的那场拍卖会时,时任拍卖会经手人的李彦军总有太多感触:

“搞收藏的人都盼着‘捡漏’,这个经被的收藏家可真是捡了一个大漏!”

原来,在当初的那场再平常不过的拍卖会中,缂丝陀罗尼经被并未露出它的本来样貌。

在一众精彩纷呈的优质藏品中,收藏家们对缂丝陀罗尼经被的最初印象,不过是一袭做工粗糙的劣质袈裟而已。

没有用料讲究的织料布艺,更缺乏袈裟本身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这袭标价9万、色调暗沉的黄缎子袈裟,自然而然就变成了流拍品。

但与其他人的兴致寥寥不同,拍卖会上的收藏爱好者秦先生,反倒对这袭无人问津的袈裟格外感兴趣。

在展示藏品的环节,秦先生就注意到,这袭袈裟并不像寻常袈裟那样呈分段式缝合状,而是用一整片黄缎子做成。

细看时,黄缎子的纹理中似乎还隐隐露出些花纹和文字,这让秦先生好奇不已。

左右思量了一夜,秦先生第二天还是来到了负责拍卖这件藏品的公司,想将流拍的袈裟买回去。

看到有买家主动来购买流拍品,拍卖公司的人也很配合。

但一系列的协商下来,秦先生卡在了钱这个环节。

作为业余的收藏爱好者,秦先生家中的经济水平也只不过是勉强称得上小康,一时间要拿出9万块,对他来说仍是个不小的挑战。

取出这几年的所有积蓄,一通盘点也不过仅仅4万块,剩下的钱要从什么渠道填补过来,这让秦先生十分为难。

而将困境告知妻子后,妻子也并不支持他的做法:

“他爹,不行就算了,为一个东西,倾家荡产的不值得!”

诚如秦先生妻子所言,对于他们这样的工薪家庭来说,9万块钱实在是太多了。

突然间要掏空所有积蓄,甚至还要背负高达5万块钱的债款,即使妻子不说,秦先生心中也明白:一旦看走眼,他们的家庭根本无法承担这样的经济风险。

但是,抵不住内心对袈裟的好奇,秦先生一咬牙,还是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买回这袭袈裟,一探究竟。

最终,秦先生从亲朋好友那里七凑八凑,如愿买回了这袭袈裟。

回到家后,秦先生迫不及待地拆开了袈裟,试图找寻藏在破败表象背后的宝藏。

左右翻找间,他注意到了袈裟上的一个夹层。

将黄缎子上的夹层拆开,印有藏式舍利塔与梵文密咒的黄色经被就这样出现在秦先生的眼前。品相完好,质地非凡。

这下,秦先生松了一口气。即使他出身业余,但单凭着这黄色经被的做工与梵文,他就可以断定,这绝不是件普通的织品。

四处鉴定,惊觉藏品价值非凡

自从在袈裟中发现黄色经被后,秦先生便马不停蹄,走访了很多收藏家,想要为这件藏品估个价,方便自己转手拍卖。

但是,在让一位专家鉴定时,专家却给他兜头泼了一盆凉水:

“这是一件盖在死人身上的被子,不吉利,你还是把它卖了吧!”

专家的话,让秦先生分外起疑。

因为从外表来看,这黄色经被做工繁复,上面不仅绣有藏式舍利塔,还刻着梵文,甚至还有明月与宝珠样的装饰,装饰用的流苏与十三项轮的设计也很不俗。

就算年代久远,一些符号已经不再清晰,但仍挡不住经被周身的佛气。

而从专家处回到自己家时,自称是专家朋友的登门拜访,更是让秦先生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这件藏品真的不吉利,那么专家根本不可能介绍自己的朋友过来求买,更不可能开出两倍的高价。

为了探求黄色经被的真正价值,秦先生决定,找业内专业人士进行鉴定。

一周后,秦先生左右辗转,找到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杂项收藏鉴定处供职的权威专家——张淑芬。

鉴定结果没有辜负秦先生的期待。第一眼见到黄色经被时,张淑芬就称,该藏品绝非民间凡物:

“这样大的缂丝织物,一个人要用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它绝不会出自民间,只有宫廷才有。”

张淑芬介绍,秦先生的这匹黄色经被,应该是“缂丝梵字陀罗黄经衾”,俗称缂丝陀罗尼经被。

佛教认为,凡人逝去后,若以这样的经被覆体,依仗经被上的梵文加持,逝者即可洗清今生罪孽,得到超脱,前往极乐世界。

而唐代起蓬勃发展的丝织技术,更是成为了经衾发展的最佳助力。缂丝织造时,经丝贯穿全幅织品,各色纬丝则仅在图案处与其交汇,对织造者的技艺要求极高,一般多出现在皇家宫廷用品上,寸幅难求。

更何况,秦先生的这幅藏品,使用的还是以藏羚羊绒、香樟绒等捻丝制成的双面缂加工技艺。

在阶级观念明确的封建古代,这匹经被断然不可能是民间普通人家所有。

在张淑芬的建议下,秦先生又找来了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闰振堂、爱新觉罗皇族庆亲王奕曾孙、以及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弘道法 师等多位专家鉴定,确认这匹经被是源自清代乾隆年间的真品。

不仅如此,专家还向秦先生表示,他所提供的藏品长2米,宽1.38米的藏品,在缂丝古董里极为少见,近乎是缂丝艺术的顶级精品。

自清代正式将缂丝陀罗尼经归入皇室丧葬礼仪用品后,此类缂丝品一直随同皇室成员下葬,普通平民很难窥得一见。

1979年,东陵管理处清理地宫时,慈禧身上所覆的“织金陀罗尼经被”才被发现。而秦先生的这件藏品,通身正黄,与慈禧身上所覆的明黄经被截然不同,明显是古代皇帝的御用物品。

从缂丝质地和所绣梵文的书法风格入手,专家们不断摸索探究,终于查明,秦先生提供的这件缂丝陀罗尼经被,应该是清代乾隆裕陵中的被盗之物。

“(列圣)织金梵字陀罗尼黄缎衾,绣九龙黄缎衾各一。 内衬织金五色梵字陀罗尼缎五,各色织金龙彩缎八,凡十有三层。”

顺着这一条线索,这件藏品的前世今生也逐渐水落石出。

随着鸦片战争的打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清朝遭受了无数的烧杀掠夺,慈禧与乾隆皇帝的墓陵也未能幸免。

史料记载,1928年,流氓军阀孙殿英曾带领部下洗劫慈禧陵墓。

大肆掠夺中,乾隆随葬物品同样遭受洗掠。

但在满室珍贵珠宝随葬中,这袭经被虽价值连城,但因外表并不打眼,竟侥幸被弃留,遗落在了已然空荡的墓陵中。

岁月更迭,山河变迁。在时间的推移中,墓陵中剩余物品逐渐被满清的遗老遗少所拾得,并当做祖宗遗物妥善保存。

新中国成立后,连同经被在内的部分随葬品几经转卖,以或轻或贱的价格辗转于不同人之手,颠沛流离。

直到秦先生注意到这袭经被,满清的一部分历史才得以重新鲜活。

此消息一出,秦先生大为震撼。

出于好奇,他断定袈裟另有蹊跷;出于直觉,他不惜倾家荡产求回袈裟。

可当事实摆在眼前,秦先生却万万不敢相信,收藏圈中久闻而不遇的“捡漏”运气,竟然真的降临到了自己的头上。

再次拍卖,虽天价却仍留遗憾

来不及过多惊喜,有了专业人士的鉴定,捡了大漏的秦先生马不停蹄,想要在拍卖会上高价转手卖出自己的经被藏品。

时逢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秦先生报名参加了那年北京的第一场文物拍卖会。

自藏品被盖棺敲定为乾隆年间珍品后,各界媒体纷纷报道,已然让这袭经被的名号传遍了大江南北。听闻秦先生即将携宝拍卖,收藏家们蜂拥而至,想要一睹遗珠真颜。

拍卖会进行到尾声,秦先生的经被也到了亮相的时刻。

果然,还未等正式拍卖,台下的人群便耸动了起来,交头接耳议论着这袭承载着历史变迁的经被。

11轮的竞拍下来,经被的要价已被热情的买家抬高至了6500万。有人志得意满,要将宝物收为己有;也有人囊中羞涩,无奈中途退出角逐,将机会拱手让与他人。

“6550万,还有没有要加价的?”

“成交!”

随着拍卖槌的一声脆响,价值连城的缂丝梵字陀罗黄经衾被台下的一名年轻女子拍得。

但是,面对身价连翻数百倍的拍卖结局,秦先生却流露出了一丝怅然。

甚至,他还当众表示,这场拍卖并未达到自己预期,慕名而来的收藏家还是太少了。

听了秦先生的话,不少人开始觉得秦先生过分贪心。

在没有过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收藏的文物能否顺利转手卖出,本就是一场豪赌。

在文物收藏之风正盛、市面上真假文物鱼龙混杂的2008年,秦先生能慧眼识珠,倾尽家财捡到如此大的漏洞,并以高于原价数百倍的价格转手卖出,就已绝非是赔本的买卖。

面对众人不解的讨论,专业人士道明了秦先生的纠结所在。

作为织绣拍卖领域的“三大主力”之一,缂丝文物在市面上的曝光度极小,精品藏品则更是更为罕见。

2004年,长达17米的《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从海外征集回国,备受收藏家瞩目。

由于其上织就数十篇《兰亭序》相关文章,并包含乾隆皇帝亲笔题跋,一时间竟迎来拍卖盛况,最后以3575万元的高价成交,刷新全球缂丝工艺品的最高成交记录。

无独有偶,2006年的崇源拍卖会上,清宫旧藏红木雕花镶嵌缂丝绢绘屏风就已被抢拍到8533万元的高价。

对于并不完全属于缂丝工艺品范畴,且并无乾隆及相关皇室印记的清代旧藏品而言,此价足以证明缂丝技艺的价值非凡。

相较之下,秦先生的缂丝梵字陀罗黄经衾随乾隆下葬,作为古代皇帝的贴身物品,且采用的是双面缂丝工艺全盘织就完成,理论上的拍卖价格应在清宫旧藏红木雕花镶嵌缂丝绢绘屏风之上。

更何况,作为陪葬品,缂丝梵字陀罗黄经衾是披在乾隆身上下葬的。为了美观,经被上还留有双肩和腿部的位置,而这个设计,能极大地填补历史学上对乾隆身高及体重的认知缺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今时代对古代王朝的历史脉络研究越来越重视。

抛开经被本身的技艺价值不谈,单是对古代人物具体形象的完善,就赋予了这袭经被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

作为拍卖主,秦先生自然了解缂丝工艺的价值所在,更对自己所收藏品有着清晰的认知,故当得知经被拍卖价仅为6500余万元时,心理上会出现一定的落差。

然而,落子无悔,锤落成交。不论怎样遗憾,这件缂丝梵字陀罗黄经衾,终究被现场不愿意透露过多个人信息的年轻女士买走,秦先生与这件藏品的交集,也彻底到了缘分散尽的时刻。

时光几轮辗转,也许几度春秋过去,缂丝梵字陀罗黄经衾便又会再次出现在某次拍卖会的现场,等待下一位有缘的买主将其精心收藏。

但秦先生的这段传奇经历,一定会在收藏圈内广为流传,为人所乐道。

结语

文物,承载着时光的印记,也沉淀着历史的脉络。

中国近代历史内外强盗的烧杀抢掠,已打破了文物的宁静生活,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划上了一道显眼刺目的伤口。现今社会对文物的珍视与呵护,何尝不是后人对前朝过错的忏悔与弥补。

拍卖会的落槌声起,各式文物便在不同人手中流转,连带着它们身上的厚重历史,环环相扣,逐渐点亮民间对前朝的无限联想。

总而言之,秦先生的“捡漏”之旅固然新奇走运,但想要在文物收藏领域正当收藏心仪之物,离不开专业文物鉴赏知识的从中辅助,更离不开对国家文物保护法的透彻理解。

能有此运气的人,实在少之又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