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谋杀的女孩,谣言中的教授:一桩五十年前的哈佛命案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26 05:56

原创 余 明 

1969年,21岁的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女生简·布里顿被谋杀,死状极为诡异:腰部以下的衣服被掀起,阴道残留精液,身边被撒满具有宗教仪式意味的红色赭石。这一物品将嫌疑人锁定为精通考古的人——在许多古代的丧葬仪式中,红色赭石要么用于保存尸身,要么就是为了让死者可以风风光光地去往来世。

传闻简的死与导师卡尔有关。简与卡尔有婚外情,她不想结束这段关系并威胁说要公布恋情中的细节,卡尔就杀死了她。此前不久,卡尔刚刚因为带队伊朗叶海亚堆考古挖掘,获得哈佛大学终身教职。

这则故事在哈佛大学坊间流传了很多年,凶手却一直没有被逮捕。直到2009年,还是大三学生的贝基·库珀听说了这个故事,她被女主角深深吸引。三年后,贝基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深入调查。随着更多细节被发现,案情也越来越复杂,甚至有更多嫌疑人浮出水面。她关于简故事的追踪与还原,构成了《追凶》这本书。

在书中,简的故事不再是DNA证据最终在2018年揭开的谋杀之谜,而是学术界性别不平等的故事,它关乎被赋予权力的男性精英中的“牛仔文化”、制度的沉默效应以及我们重写女性受害者故事的冲动。

《追凶》的英文书名是we keep the dead close,直译为“我们把死者留在身边”。

文 | 余 明

《追凶》的英文书名是we keep the dead close,直译为“我们把死者留在身边”。死者是简·布里顿,21岁死于哈佛的人类学系女学生,坊间传言她与导师卡尔有婚外情,她后来不愿退出,卡尔因此杀死了她。简有何特殊?为什么作者贝基·库伯要花费十年时间来将她留在身边?

1.切近死者:we keep the dead close

简的死状极为诡异:腰部以下的衣服被掀起,阴道残留精液,身边被撒满具有宗教仪式意味的红色赭石。然而,关于她死亡的报道大多并不关心这些细节,甚至把她的年龄都写错了,唯一强调的是“她是一个漂亮年轻的女学生”。这种报道显然具有某种凝视和暗示意味。

贝基则从一个完全不同的、深入、立体且真实的角度来书写简。她回到她的故乡,与她的亲友交谈,翻看她儿时的绘画和笔记。事实上,简最大的特质就是她有能力不被简单粗暴地定义。她的父亲因偶然的机缘跃升至上流社会,却并不认为自己属于这里;她的母亲对儿女都有严厉的要求。她有一个阶段喜欢在墙上画画,有一个阶段爱上音乐;她经常说着大家不理解的冷笑话,却又拥有强大的社交能力和魅力;她情感强烈又不受控制,有时一次性禁食72小时,有时又吃上一大堆巧克力奶昔,有时一连几天不出房门,有时又在社交场合大放光彩。

同时,她身上有一股令人恐惧又被吸引的黑暗力量。她面对权力从来横冲直撞,看见男性强迫给自己的女伴点她不喜欢吃的青蛙腿,她在旁边大叫“呱呱呱呱呱呱”然后狂笑着离开;这种反抗几乎有些可爱。她的性关系——如人们所期盼的那样——是相对开放的,她有过几个男友,也有传言说她与某位教授交往;但她并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是用身体交换利益的弱者。她不需要一个男人来感到完整,但依然渴望爱,享受爱,也享受随之而来的性。因此,她被与自己有共同创伤的男性——那些木讷、笨拙或暴烈的男性——而非那些完美的男性所吸引,她带着一种把玩和享受的态度与他们相处,甚至在愤怒时扇了自己的男友一巴掌。显然,她在关系里是处于上位的。她用性为自己赋权。

这些书写甚至都无法概括简的复杂性。但更令人好奇的是,贝基为什么会如此痴迷于调查简的案件,不惜数十年,甚至在事实层面上推动案件的解决?

贝基和简甚至在长相上都有些相似,当她们从某个角度看向镜头,相机可以轻易捕捉到她们相似的灵魂。贝基的调查起源于她自己的“黑暗力量”,她从小就痴迷于解密,“我始终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为模式来成为一只变色龙,掩盖自己处于社会边缘的事实”。贝基始终感觉到表象之下掩藏着更多真实,也始终拥有潜入黑暗的渴望,因此一听到这个黑暗的校园传说就被深深吸引。

《消失的爱人》剧照

贝基和简在“黑暗”与“边缘”上颇有相似之处,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她愈来愈和简产生共鸣,几乎成了跨越五十年的密友。贝基从四千页的档案中、从他人的描述中看见了简——一个激情与自我否定的混合体,一种孤独,一种寻找归属感的需要,一些被爱的渴望。这些欲望构成了简追寻亲密关系、以考古作为志业的根本动力,而贝基——对陈年旧案的调查无疑是另一种层面上的考古,而这种追寻的动力与简同根同源。贝基常常因为亲密关系而困惑,茫然于自己做的事情的意义,但因为认识简,她感到不那么孤独了。

贝基真正认识了死者。她用“简”来称呼她,用名字称呼她的家人。她在探寻这个女孩的过去时不仅和她成为朋友,甚至代替她生活、完成遗愿。她跪在她的坟前拨开土块和杂草:“她名字的字母里仍结着一些泥土,她中间名的最后一个字母S上还沾有草根......我看见了埋在土、草根和草当中的我的钢笔。就是它了。我捡起它,用钢笔尖在字母的弧线上划过,一个字一个字,我凿出了她的名字。”贝基的书写将真正的、完整的简带回了人们面前。

卡尔在考古学课堂上说,考古学是殖民主义的“侍女”,帮助殖民者阐释对方的过去并赋予其意义。男性叙事长久以来也是如此盘踞于女性的历史中,而贝基的探寻是一种反抗——由女性自己来记述女性、解读女性,她可以在现在的节点上,触摸五十年前的简传来的脉搏。

“成为我生平的记录者吧,让布里顿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传诵,或者,至少让一个人记住我本身的样子,而不是他人眼中的我。”

2.切近死境:如何倾听沉默?

简的案件最终在2018通过DNA技术破获,凶手是一个与简先前毫无关联的杀人惯犯——读到这里我几乎有瞬间的失望。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贝基对凶手的种种探寻是无意义的?不。为什么简与教授发生婚外情的传说在哈佛能够流传四十年之久?这个传说成了一种神话,每个人都心照不宣地接受它、回避它,因为它如此合理,如此接近正在发生的事实。

权力——这是贯穿整个故事的核心名词。贝基对哈佛的描述是“哈佛大学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这一方面意味着她它有能力让学生坚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一定能改变世界的某个角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它的权力的确已经膨胀到了绕过善恶规则的地步。膨胀的权力也塑造了一种氛围——你感到自己受到了歧视?那是你不够优秀。

这种权力结构在学术政治中体现得尤其明显。考古学的圈子本身就小得令人窒息,每个人对彼此都几乎知根知底,同时其中还存在着令人窒息的权力结构。以校园传说的男主角——卡尔为例,他在晋升前一直在为自己的终身教职焦虑,因为终身教职最终的评审由委员会决定,评审流程完全封闭且没有任何标准和记录,从而成了权力滋生的温床。另一方面,卡尔也为筹款焦虑,获得终身教职之后的升职中,筹款能力是重要的评估标准,因此他必须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小心翼翼,以求给当地官员留下好印象。

《真探》剧照

但同时,卡尔也扮演着权力体系中的一环。有的学生指控卡尔的承诺失信导致自己丧失了四年奖学金,有的学生指控他剽窃自己的博士论文,简的朋友也说简认为卡尔可能不让自己通过统考、参与野外考古。当然,这些指控是站在他们各自的立场上提出的,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卡尔也全部否认了这些指控;但这至少说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权力不对等让他们除了忍受和私下指控之外,没有其他为自己的权利讨论和辩护的方式。

女性在学术政治体制中尤其处于底层,几乎演化到性别暴力的地步——那不仅是对一个女人如何吃饭、如何穿着的要求,更是在事实上对她的利益和权利的剥夺。简21岁时,美国正在经历动荡颠覆的1969年,她处在女性主义黑暗与曙光的交接点上。哈佛考古系中依然没有任何一个取得终身教职的女教授,很多女学生选择了退出学术界,不是主动选择,而是因为经受了某种创伤。性骚扰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她们之中流传着“不要和某某出野外,他会动手动脚”的消息网;同时,女性必须在行政、学术、管理各方面都付出比男性多得多的隐性劳动,才能换取少得多的教职。女性人数的缺少在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孤立女性的氛围,这也无形中驱赶了很多女性。当女教授瑟伊顿在《哈佛深红报》为性侵受害者发声时,她得到的结果是终身教职评审的失败。

我们可以在书中很多人的叙述和行为选择中看见权力的驱动力。有的人反抗,有的人顺从,但没有人能逃避权力。简也不例外。她的第一任导师莫维乌斯接收女学生的潜在期望是她不能结婚生子,否则他就会收回对这个女性的基金资助;而第二任导师卡尔也同样施行着权力机制,在卡尔带队的野外考察中,学生无法与老师、官员获得同样的生活物资分配。但简是情绪丰盈的,也是横冲直撞的,这两种特质都带有女性化的、“黑暗”的力量,也都被卡尔所不喜,她对权力的横冲直撞尤其激发了他对自己的地位的不安全感。因此,大多数朋友在描述简和卡尔的关系时都持消极态度;但是这种个人性格特质的不合在权力中却演化为简对自己事业的担忧,最终成为凶案发生时怀疑卡尔的原因之一。

贝基将本章命名为“神话”,确实如此。简的校园传说传播得如此广泛,以至于成为一种神话,这是学术噤声的象征,也是反抗的隐喻。“你该如何应对这些沉默?你如何倾听它?如何解读它?它何时被压制?何时可能成为一种能动行为?当这些沉默进入记录并勾勒出档案的样态时,你又如何理解它们?”一堂性别暴力课程中,贝基听见教授这样说。简是不那么沉默而可以被听见的人之一。

《消失的爱人》剧照

3.切近死亡

追寻一个人的过往,就一定会理解ta甚至爱上ta吗?未必如此,但贝基的确爱上了简,基于同样的性别,类似的境遇,共鸣的欲望。

Keep dead close,不仅意味着贝基的努力在事实上将死者留在身边,也意味着我们应当铭记这个少女的死亡。尽管结局是荒谬甚至无意义的,贝基的探寻却勾勒了一个在60年代的学术政治、性别暴力、权力体制中挣扎的少女,一个与众不同、富有魅力与想象力、拥有感受孤独、感受爱的能力的少女,以及那些与她联系的人们在她的生活和时代里做出怎样的选择。一个尤其动人的瞬间是,简的男友吉姆在她死后依旧在她负责的考古文档中签上她的名——尽管他本可以不这样做。“即便一个体制中的个体都是好人,他们所构成的这个体制也依然有可能是毁灭性的。”贝基这样写道;但是这样的碎片,以及贝基在哈佛人类学课堂中穿梭时记录的那些为探寻真理而产生的论述,它们在权力与人之上述说着真实的时代、生活与希望。

卡尔:换句话说,这群人之所以放弃游牧生活,并不是因为他们需要照料庄稼、饲养动物。他说,这源自复杂的仪式信仰,具体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他们会把死者埋在自家房子底下。那个过世的人会被给予很多的关注,他继续说。

“我说的 ‘关注’,指的是用饰物,用意义之物装饰死者。”我突然间意识到,我们与死者的关系是我们人类最古老的标志。

“你是紧紧守住死者不放的。”他说。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追凶》

作者:[美]贝基·库珀 著

译者:张畅 译

出版时间:2024年9月

内容简介:

2009年,还是大三学生的贝基·库珀第一次听到有关简·布里顿被谋杀的传言,她立刻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故事的中心是布里顿与一位已婚教授的所谓婚外情,据称这位教授在布里顿威胁要透露他们关系的细节时将她杀害。对这位年轻女性了解得越多,库珀就越觉得“她与自己的关系更像是炼金术而非理性”,但库珀同时也担心,像哈佛这样“无所不能”的机构“会在多大程度上确保这件事不被曝光”。

直到2012年回到纽约后,库珀才开始全面调查简惨死背后的细节。她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在那年秋天以哈佛大学本科生的身份卧底,以了解更多关于涉嫌谋杀布里顿的已婚教授的信息。

在随后的数月和数年中,库珀秘密采访了人类学系的研究生和简的朋友,加入了一个业余侦探在线小组,并研究了包括《哈佛深红报》在内的报纸上的文章。一些细节的出现不仅使案情复杂化,还揭露了其他嫌疑人,以及哈佛和执法部门的个人秘密和系统性背叛等纠缠不清的问题。

简的故事不再是DNA证据最终在2018年揭开的谋杀之谜,而是学术界性别不平等的故事,它关乎被赋予权力的男性精英中的“牛仔文化”、制度的沉默效应以及我们重写女性受害者故事的冲动。

作者简介:

贝基·库珀(Becky Cooper),曾是《纽约客》编辑部成员,也是布兰迪斯大学舒斯特调查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本书的写作得到了调查性新闻基金和国际妇女媒体基金会霍华德·G. 巴菲特女记者基金的支持。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