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汪精卫之墓离奇爆炸,全城警报拉响,下此密令的人竟是老蒋?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23 13:54

原创 46年汪精卫之墓离奇爆炸,全城警报拉响,下此密令的人竟是老蒋?

2024-12-18 17:15

发布于:天津市

这一夜,南京城的街头显得异常冷清,昔日灯红酒绿的场所早早打烊了,商贩的吆喝声也在黄昏时分戛然而止,只剩下凛冽的冬风一阵又一阵地袭来,把地上的垃圾卷到臭烘烘的街角。

放在早些时候的抗日战争中,这般冷清的场景并不少见,每当敌机在南京城上空盘旋的时候,城内的人们莫不四处逃窜,有条件的居民则躲在防空洞内,任凭外头轰鸣声震耳欲聋,只管蜷缩洞里战战兢兢。

可此时距离日军签署投降书已经过去几个月了,国民党虽不安好心、四处挑事,但国内环境大体上也安定了不少,怎么会突然响起防空警报呢?

1946年1月21日,躲在防空洞内的居民心生疑惑,悠长刺耳的警报声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每一秒都在勾起居民痛苦的回忆。没过多久,他们心头的恐惧就盖过了疑惑,大人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眼睛好似被胶水粘住了一般,皱成了两个核桃。

可洞内的居民怎么会知道,就在所有人都心惊胆战的时候,有一群穿着军装的国军士兵正踏着整齐的步伐,扛着几个重重的箱子往梅花山走去。而响个不停的警报声,不过是这群人准备实施阴谋的“遮羞布”。

在防空洞内,哀嚎声、呜咽声此起彼伏,甚至没有哪个居民注意到,外头的嘈杂声中夹杂着阵阵爆破声。他们同样想不到,可怕的战争场景并未在南京城重演,一切都只是假象而已。

大街小巷没有敌人纷至沓来,也没有如同骤雨倾泻而下的炮弹。白天踩过的马路依旧平平整整,自家的房屋也完好无损,不缺一砖一瓦。南京城好像睡着了一般,那警报声就是它沉重的鼾声,而躲在防空洞瑟瑟发抖的居民,就是它浅浅跳动的心脏。

那这个避开南京城大小居民的阴谋又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出此计谋瞒天过海?这还得从那几阵爆炸声中找答案,毕竟他们炸开的竟是一座陵墓,而被安置在其中的死者身份还不一般!

被惊扰的死者正是“大汉奸”汪精卫。1944年,他的陵墓在梅花山上拔地而起,没想到,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这座耗费数千万元建造的陵墓竟落得如此下场,真是令人感叹啊!

不过,更令人唏嘘不已的还是汪精卫本人,生后别人对他的种种“不敬”,其实都是咎由自取。当初播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长成恶果,最后跑到自己的肚子里。

尽管这群士兵自以为炸陵墓的勾当干得天衣无缝,所有的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神不知鬼不觉。可还是走漏了风声,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听到的内容也杂七杂八,没有统一的说法,更有甚者,搞起了鬼神迷信的那一套,说是汪精卫的亡灵现身了,挂不住脸面就自毁陵墓。

这种无稽之谈自然不能成为主流说法,一时间谣言四起,竟不知哪个是真相,但更多人以为这是老蒋下的密令。那么在一夜之间,汪精卫之墓离奇爆炸,为掩盖真相,竟让全城警报拉响,下此密令的人真的是老蒋吗?

权力竞争,是敌是友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这背后的主谋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概率是蒋介石,毕竟想要派遣大批国民党士兵,购置百斤重的炸药,并在黑夜悄无声息炸坟,能拥有这么大权力的人,除了蒋介石,很难找出第二个人了。

何况蒋介石和汪精卫早就结下了梁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他们两人的“爱恨情仇”还要从孙中山先生在世时算起,两人在权力争斗的过程中,都有一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错觉。

1925年,孙中山先生不幸病逝。一时间,广东革命政府深陷各种矛盾之中,内有野心家对权力的宝座虎视眈眈,外有蠢蠢欲动的帝国主义侵略者。

看似群龙无首的环境下,和孙先生相识20余年的汪精卫明显有一定优势。在此前,汪精卫尚且有一颗忠诚于革命的心,他紧紧追随孙先生,以此为正义坦途,两人在各方面相互支持着,共同推进革命事业。

孙先生对汪精卫来说是良师益友的角色,而汪精卫也充当着孙先生的左膀右臂,给革命添了一把旺火。在羽翼的庇护下,在艳阳的照耀下,在甘露的哺育下,汪精卫的思想越发成熟,从一个热血青年慢慢成长为理性、坚定的革命者。

除了孙先生的指导,汪精卫自身也争取到一定的名声。他曾和别人暗中成立了刺杀小组,准备给固守封建势力的统治者致命的一击,不料计划没能顺利进行,最后锒铛入狱。

即便身在牢狱,拳拳之心也没能被摧毁。他时刻谨记孙先生的期望,坚定自己的立场,甚至写下荡气回肠的绝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汪精卫还曾是《民报》的主笔,他凭借出色的文字功底针砭时弊,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章。就连孙先生也对他多有赞赏,曾公开表示自己为汪精卫的文采所折服,也说过他的文章让自己醍醐灌顶。

那时,“精卫”还是他用以表真心的笔名,暗示自己精忠报国、坚定革命的决心,谁曾想,后来竟成了大汉奸的称谓,这一转变属实可笑,令人扼腕痛惜啊!

而此时的蒋介石虽然也有不小的影响力,但论资历和威望,显然汪精卫更胜一筹。汪精卫借此拉拢具有黄埔军校军权的蒋介石,而老蒋也并不反感,并以此为跳板,努力提高自己的地位。

可一山不能容二虎,两人都是颇具政治野心的人,表面上和睦如初,实则各怀鬼胎,不可能一直和平相处下去。在后来的权力争夺中,两人终于撕破了脸面,蒋介石在掌握国民政府的军权后,常常对外说:“一个党里不能有两个领袖。”

此言一出,虎狼之心暴露无遗。同为权力迷的汪精卫自然不能容许别人有越俎代庖之意,他觉得蒋方势力的提升,必然会威胁到自己的领导地位。于是,汪精卫开始采取一切手段暗中打击蒋介石,以此稳固自己的统治。

然而,蒋介石也不是好惹的人,让他把“到嘴的天鹅肉”吐出来,那也不是简单的事。两人就这样人前人后、不分场合地较量着,权欲让他们相聚一地,假模假样地合作,又让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各奔东西。

他们险些拼个鱼死网破,但其实两人都没走对路子,只是汪精卫这一脚迈得更急了一点。他选择了一条与民族大义背道而驰的路,竟然在国家危亡之际,与侵略中国的日军交好。也许日军许诺的权力像块猪油蒙了他的心,由此,汪精卫成了敌人的傀儡、百姓的公敌。

抗日战争胜利后,也到了该讨伐民族蛀虫的时候,民众一致要求严惩卖国求荣的汉奸,首当其冲的便是汪精卫。然而,此时的汪精卫已经离世了,即便想联名声讨他,两眼一闭的汪精卫也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惩罚。

蒋介石听着群众的呼声,心里也暗暗欣喜,他早就想对汪精卫做点什么了。如今汪精卫虽然不在人世,可他的陵墓却还在南京城的梅花山上。想到这,蒋介石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但他心里早就打定主意要将汪坟平掉。

炸墓一时,万骨成枯

1946年,身在南京的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接到了蒋介石的密令,当他得知老蒋想秘密处理汪坟的时候,心里还惊了一下。毕竟民间流传着“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的说法,铲人坟墓可不是符合道德的事情。

但何应钦深知蒋介石的脾性,他不敢有任何怠慢。1月15日,他请来南京市市长马超俊、陆军总部参谋长萧毅肃等高官,众人齐聚在陆军总部会议厅开着紧急会议。

会议上,何应钦的表情显得异常严肃,他皱着眉头说:“今天请你们来,是要商量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接下来要谈的内容必须绝对保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你们自己掂量好。”

他顿了顿,两眼骨碌碌地转,盯着别人的脸,接着说:“蒋委员长马上就要还都了,可大汉奸的坟墓还在南京城的梅花山上,竟然还敢沾着孙总理的光,这简直太不像话了。要是不把汪精卫的坟迁掉,委员长肯定不乐意,到时候遭罪的还是你们。”

何应钦重重地咳嗽了一声,放缓了语速,补充道:“这件事肯定是要好好处理的,但有碍各方面的视听,你们还是要好好研究一下,看看怎么个迁法,一定要谨慎啊!”

他撂下这番话,头也没回地就走了,留下在座的几个人干瞪着眼。不得不说,何应钦是只老狐狸,早早地就把这块烫手山芋丢了出去,自己拍拍屁股就走人了。

这时,一旁的萧毅肃站了出来,他清了清嗓子说:“总司令已经接到委员长的指示了,这件事可容不得半点马虎,既关系到国内的视听,也涉及到国际上的问题,我们只有十天的时间,必须在此期间解决好。”

几个人面面相觑,纷纷皱紧了眉头,在座的人都不想参与这件事,毕竟吃力也不讨好,要是出点差错,还得自己背黑锅。一时间谁也没个好主意,众人你一言我一句,最后,这个担子落在了第七十四军工兵部队的肩上,宪兵司令部则负责内外警戒,隔断迁移地的交通,严加防守,不允许任何无关人员入内。

工兵部队接到任务后,马上对汪墓做了大量细致的勘察,也探明了周围的基本情况。他们发现汪墓是由钢筋混泥土浇铸的,外壁固若金汤,普通的机械工具根本起不到任何破坏作用,要想在短短的十天内挪走,简直是异想天开。

除了爆破,别无他法,但要想做到神不知鬼不觉,还是很困难的。他们必须严密计算汪墓的面积和厚度,精细到能准确算出炸药的重量,这样才能在不被外界发现的情况下,实现最大效率爆破的目标。

工兵部队经过一系列计算后,准备了150公斤的梯恩梯炸药。与此同时,南京政府早在爆破的三天前就发布了公告,表明梅花山附近在进行军事演习,为了保证民众的安全,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越过警戒线。

单纯的民众不知道国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自然信以为真,看到一队队整齐持枪的士兵,他们不敢靠近梅花山半步。

1月21日晚,南京城内警报声四起,民众慌张地往防空洞跑去。此时的梅花山上也不平静,工兵们把一捆捆炸药摆放在汪墓前面,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工兵营长李东阳拉燃了导火索。

几声巨响之后,水泥块飞溅在地上,汪墓被炸开一个大口子,只见一口楠木棺材被灰尘笼罩着。士兵们先是将墓室里的碎石都清理了一遍,在得到上级的命令后,他们撬开了棺材。

只见一具保存尚好的尸体硬邦邦地躺在里面,身上盖着的那面青天白日旗异常扎眼,汪精卫还套着一件藏青色的长袍马褂,头顶黑色礼帽。乍一眼看过去,倒还有点翩翩君子的感觉,虽然汪精卫的脸上有些尸斑,但妆容显得异常干净。

在场的人都以为这个大汉奸肯定会把许多珍奇异宝带进坟墓,但等他们查看一番后,却发现棺材内只放了一张白绸幡和一本诗稿。白绸幡是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留给他的,上面还写着“魂兮归来”四个字,诗稿则是汪精卫亲自手抄的,上面记录了不少昔日的豪言壮语。

唯有最后一首名为《自嘲》的诗显得尤为讽刺,从歪七扭八的字迹,可以猜测出汪精卫怀着何种心情书写自己的一生。他写道:“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大抵汪精卫早知自己会落得个骂名,没准还会遗臭万年,可他仍然假装冷静,淡淡地自我解嘲罢了。

清点完棺材内的物品后,李东阳接到了处理汪精卫遗体的命令。他先是安排了一辆吊车,把汪精卫的棺材吊到卡车上,接着马不停蹄地赶往清凉山的火葬场。

为了保证事情的隐蔽性,他们事先疏散了火葬场的人员,只留下工兵驻守。等李东阳运着尸首到达时,其他人早已准备就绪,一行人迅速地把棺材抬了下来,扛到了焚尸炉。

沉甸甸的楠木棺材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不出四十分钟,汪精卫的尸首化成了一抔灰。也许他自己也想不到,自己为了权力奋斗了一生,甚至不惜为此背负骂名,最后竟然落了个尸首不保,就连骨灰都被随意丢弃的下场。

梅花山上,从此没了汪精卫的葬身之地,原来的墓穴很快就被推平,还在上面建造了一座名叫“赏梅轩”的凉亭。春去秋来,无数个游客爬上梅花山,在凉亭里嬉笑休憩,没有人会想起自己脚踩的地方,竟是昔日汪精卫的陵墓。

生前身后事,付诸笑谈中

曾因不畏强权、誓死反抗的革命情怀为众人所知,又因针砭时弊的洞察力受人尊敬,因此光荣地登上了历史舞台。谁曾想,不过短短几十年,汪精卫像是性情大变了一般,竟然不辨是非,甘于接受日本人的诱降条件,最后以大汉奸的角色结束了一生。

人人尊崇曾有烈士精神的汪精卫,可一旦他变成软弱求和的汉奸时,他的所作所为也就到了人人得而诛之的地步。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了,此时的汪精卫还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一把手。

开幕式结束后,众多领导准备集体合影,正当所有人都站好位置,屏气凝神准备拍照时,一阵枪声引起了所有人的恐慌。黑压压的枪口对准了队列中间的汪精卫,子弹一颗接着一颗朝他射去,汪精卫连中三枪、鲜血直流,他直挺挺地往后倒下,旁边的人连忙上前搀扶。

场面一度十分混乱,等众人反应过来时,这个暗杀者已经被旁边的几个人按倒在地。大家这才发现行凶的人,竟是参加采访的外勤记者孙凤鸣。

尽管被众人扑倒在地,他还是奋力挣扎着,之所以选择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行刺,无非是汪精卫的保卫工作做得太好了,想要下手简直难如上青天,孙凤鸣不得不豁出自己的性命搏一把,也许从刺杀那一刻起,他就放弃活着逃出去的念头了。

可孙凤鸣的三发子弹没能让汪精卫当场毙命,但好在击穿了他的左臂、左颊和背部。汪精卫虽然逃过一劫,但背上的那颗子弹却未能从体内取出,这也为他将来丧命埋下了伏笔。

1943年8月,汪精卫的背部隐隐作痛,等到夜间入睡时,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旧伤复发把他折磨得大汗淋漓,即便他广求名医,可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始终得不到有效的医治。

四个月后,汪伪政权专门请来日本军医为汪精卫取子弹,不幸的是,留下了其他的后遗症,汪精卫的脊椎严重受损,致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次年3月,汪精卫在一行人的护送下,搭载了赶往日本的飞机。接受了长达八个月的治疗,他的病情依旧没有任何好转,最后竟然在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医院病逝了。(汪精卫的死因向来有众多说法,此为当时的主流说法)

1944年11月12日,陈璧君偕同汪精卫的尸体从日本回到了中国,几天后,汪伪政权在南京举行了“安葬大典”。汪精卫曾立遗嘱,死后将他葬在梅花山,因为那里毗邻中山陵,而他自称是孙先生的忠实信徒,想要表明自己自始至终都在追随孙先生。

陈璧君等人耗费巨资,意欲把汪精卫的陵墓建得宏伟,不料到工程后期,日本帝国主义尚有大败而归的趋势。陈璧君深知汪精卫生前的所作所为,定会引起众人不满,她担心国人的愤怒会殃及汪精卫之墓,于是在构筑墓室的时候,让工人掺杂了不少碎钢铁,用以加固墓室。这也就有了开头爆破的一幕。

汪精卫的身败名裂很早就有了端倪,后人在分析他时,常常会提到“精卫情结”,那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着,可这种执着却是向着死亡而去。

汪精卫迫不及待地要牺牲自己追求一个不切实际的东西,不管是为了刺杀摄政王,甘愿冒着生命危险的革命,还是根据自己那一套所谓“曲线救国”的方略,向日本人软弱求和,背上千古罪名。

他从最开始的为了革命参与政治,到后来贪恋权力带来的满足感,甚至不惜与他人斗个鱼死网破,最后竟然一错再错,走上了叛国的道路。

就连曾奉汪精卫如恩师的陈克文也痛心疾首,斥责汪精卫尽干些无耻勾当,以至于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的事情,他甚至预示了汪精卫迟早有一日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哪怕在汪精卫逝世之后,他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结局如此,亦可哀矣。”

可在此前,陈克文可是追随汪精卫多年,视他为自己的“革命偶像”,在目睹了汪精卫一步步走向深渊后,他虽心存侥幸,也不能自欺欺人啊!

正如陈克文所说:“一个人不去毁坏自己的历史,那谁也不能去毁坏他。”汪精卫从神坛上摔下来,都是自视过高、倒行逆施的结果,正所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如今,南京城梅花山上的花仍旧开得内敛又不失娇艳,它们在风中摇曳着嫩骨朵。调皮的孩童狠狠扯断树枝,把一团的梅花攥在手心,等玩腻了再随手丢弃到地上,皱巴巴的梅花来日又变成了尘泥。

这边来不及盛开就被折断,那边又悄无声息开出了花苞,一切都变得无迹可寻,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什么也没有逝去。人们在品味历史的时候,也常有这样转瞬即逝的感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