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人死后为什么要“做七”?七七要过7关,不是迷信!你有什么看法?
2024-12-11 11:13
发布于:黑龙江省
“做七”这一丧葬习俗的形成有多种说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释及对其的看法:
宗教相关的解释:
佛教说法:佛教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处于一种“中阴身”的状态,中阴身的存在时间通常为四十九天,在此期间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在这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请僧人为逝者做佛事,亡者可借此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在七七期中进行,这也是做七习俗与佛教关系紧密的一种解释。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让生者觉得通过这样的仪式可以帮助逝者获得更好的归宿,体现了人们对逝者的关怀和对生死轮回的一种寄托。
道教说法:道家认为人有三魂七魄,人死后三魂归天、七魄入地,并且七魄不会一下子离开人体,而是每隔七天离开一魄,所以需要祭祀七次来祭送死者。这反映出道教对人体生命和灵魂的一种独特理解,而做七的过程也是对道家关于灵魂观念的一种实践和表达。不过这更多是基于道教的教义和理论所产生的一种解释,其科学性有待商榷,但在文化传承和人们的信仰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相关的解释:
魂魄聚散说:有人认为这一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这种说法将人的生死与数字“七”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古人对生命过程的一种观察和理解,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重视。
虞祭演变说:还有观点认为做七习俗的原型是周代的“虞祭”。按礼制规定,虞祭的时间和次数因死者地位不同而有区别,士之丧三虞,大夫之丧五虞,诸侯之丧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为期。到了春秋晚期,大夫僭用诸侯的七虞之礼,秦并六国后,改朝换代,只要有条件谁举办七虞都行,最终流变成了通行民间的做七习俗。这说明做七习俗是从古代的祭祀礼仪演变而来,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反映了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间传说相关的解释:民间认为人死后要去往阴曹地府,会遇到很多拦路的鬼或劫难,想要逝者顺顺利利地通过并且进入轮回之中,生者就要每隔七天祭祀一次逝者,供品纸钱可以让逝者用来“打点”。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迷信成分,但也反映出普通民众对死亡的恐惧和对逝者的牵挂,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逝者的灵魂“保驾护航”。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做七”及所谓的“七七过 7 关”并没有科学依据,但它作为一种传统丧葬习俗,在文化传承、情感表达和社会关系维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做七”习俗为亲人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方式来缅怀逝者、表达哀思,让生者在面对亲人的离世时有一个逐步接受和释放情感的过程。同时,这一习俗也加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文化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做七”习俗在形式和内容上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它所蕴含的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之情仍然会延续下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